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最新版 >> 息羽听雪 >> 征文大赛 >> 正文

【22】说说《大漠祭》里的“西门大”(征文)

2024-04-24 14:09 来源:www.xuemo.cn 作者:王军 浏览:2947942

说说《大漠祭》里的“西门大”

作者:王军

“一声牛吼传来,曳长,沉闷,雄浑。一听,就能听出是魏没手子的“西门大”在叫。那真是头好牛,长,大,一身犍子肉。一跑,肉轱辘辘抖。跳起来,压上去,个头小些的乳牛都支不住。

看到《雪漠方言迷宫》中的这段描述,我这才注意到,文字中的“西门大”,自己怎么这么熟悉呢?可记忆中,却想不出熟悉的原因。

两年前,雪师在早直播间开始讲解《大漠祭》时,自己当时也拿同样版本的书对照着听,却没注意到这个细节。再次翻开《大漠祭》,找到这段,一字一句的读了两遍,忽的,高中时,自己生命中那段遥远的集邮经历,跳入我的脑海。这“西门大”,不就是“西门塔尔牛”吗?以前读《大漠祭》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雪师讲解的时候,还是没注意到这细节。这次读《雪漠方言迷宫》时,这段单独讲解的文字,终于引起了我的注意。

19815月,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畜牧牛》特种邮票,编号为T63。《大漠祭》中的“西门大”,是这套邮票的第六枚,面值55分。在《集邮》杂志和这套邮票的标注中,这种牛的学名叫做“西门塔尔杂种牛”。据杂志介绍,这种牛是我国从瑞士引进的,与我国特有的黄牛杂交后,后代的品种更好,有“体格大、生长快、肌肉多、脂肪少、产奶量高”的特点。这些文字是四十多年前的专业人士写的。现在,百度上的资料更详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检索一下。

也许有读者觉得,不就是条牛嘛。没错,阅读文学作品是看别人的生活,但作品与真实的生活感受,有时却会相差很远。如果把自己放在那样的场景“换位思考”一下,很多时候的阅读,带给你的可能是不一样的体验。

魏没手子是《大漠祭》中第二个出场的人物,在《大漠祭》整本书中微不足道。我自己的印象里,他出现过两次,要不就是三次。这里的描述是第一次。接下来,有关魏没手子的文字,是说老顺家那头漂亮健壮的大青骡,也是魏没手子家大牲口的后代。

这些文字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魏没手子是农村的富裕户,远比当时城市和农村中的大多数人富裕的多。这头“西门大”牛当时大概多少钱能买一头?我毫无概念,网上也找不到这方面的数据。但根据我自己的生活经历大致估计,那个年代,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买不起这样一头牛。

我妻子一家在国营农场工作了三十年,她家兄弟姐妹六人。我岳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为了给家里上大学的孩子们凑够学费,找了不少人借钱,自家拿出不多的存款,艰难的买回一头奶牛。那奶牛,是邮票左下方的第一个品种,学名叫做“中国黑白花奶牛”。这牛那时就不便宜,我问我妻子还记得买回来的价格是多少时,她想了想才说,具体数值忘了,但“好贵”。我在网上找了不算短的时间,有人说,至少大概六七千块人民币。山东青岛市的资深读者谢威老师告诉我,他记得,他上小学时,那样的黑白花奶牛,得五六千块钱。谢威老师是什么时候上的小学呢?按他的年纪推测,应该是上世纪底本世纪初。

我妻子说,买牛就很不容易了,要养好牛,更难。牛要吃大量的青草,要洗澡,要按时挤奶,产下来的牛奶,不一定卖得出去;牛还可能得病。她家里人,都得起早贪黑分工应付养牛的各个环节,干完其它的农活还要照顾好牛,几乎每个人都能累个半死。你在书里、电视里、电影里只是看到牛的身影,你走近试试看?那股味道,你根本受不了......

从这套《畜牧牛》邮票,可以找到不大准确但很真实的佐证。新中国邮政发行套票的特点是,重要的描述对象都是放在最后一枚的,而且,面值比同套的其它邮票也要贵很多,发行的数量也是最少的。《大漠祭》中的这头“西门大”牛,邮票面值显示是“55分”。从发行量看,黑白花奶牛邮票是919万枚,“西门大”牛的发行量是178万枚。换句话说,那个时代,”西门大“的价格只会比中国黑白花奶牛更贵。

一九九三年,我每个月的工资是220元。这意味着,假如我当时养这样一头牛,单靠自己的工资,得不吃不喝四年以上才有可能买回来。

为什么我对这个数字记得很清楚?因为工作需要,九三年的八月,我去北京进修一年。那时,没有现在发达的银行系统转账,单位发给我的工资,只能通过邮政电汇到北京,我再拿汇款单去附近的邮局取钱。去北京进修时,工作地点是四楼还是六楼已经忘了,但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那楼的电梯间坐着个老妇女,是专门给进进出出的人开关电梯的,态度嘛,呵呵。据说,那时北京的很多高楼都这样,这是当时北京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据说是怕第一次进出电梯的人不会用或者乱按按钮,给他人造成不便。

工作了没几天,听一起学习的其他同事私下说,这位看电梯的工资,每个月660块。我当时想,她干一年顶,我干三年啊。这个对比强烈的念头,让我记到了现在。当然,我那时的“想”,是附带了愤怒的情绪和骂人的脏话。一个月后,我上床来了位江苏常州市武进区的同专业医生。我俩很快就熟悉了,他爱开玩笑,常拿我220元的月工资作为逗我的笑料,然后请我吃家乡的小吃,有时在外面买的烧鸡。忽然有一天,他看着我好半天才开了口,那个看电梯的老太婆,你知道她每个月拿多少钱吗?我说,知道呀,660块。他脱口冒出一句家乡的骂人脏话,类似电影里蒋介石常用的那句难听脏话。接下来的话是,我他妈干一年,和看电梯的老太太一样多。这工作,有啥搞头?想想就“闷气”。我说,你不是有其它收入嘛。他说,那不一样。我的其它收入是我自己的面子和关系,都是朋友自愿的,是人情往来,以后要还的。工资是工资。从那以后,他再没笑过我的工资比他低很多了。

这么多的事汇在一起,我能记错自己进修时的工资吗?

《蒲龙回忆录》这本书中,蒲老先生详细记录了从教育局长的岗位改任财政局长时的第一个大难关:一九九四年二月去财政局上任没几天,武威市的公务员发不出工资了。这段文字的标题是“讨饭财政”。

大致经过是,一九九四年是全国财税体制改革后的一年。那一年,全国公职人员的工资做了大幅调整。蒲老先生当时的工资,从“一百元零伍角调整到三百二十多元”。蒲龙先生的前任领导,没有吃透当时的国家政策,上报的数据过于保守,国家给地方政府的返还部分就很少,一下子让武威市从之前的“盈余”转为“亏损”。这就是发不出工资的具体原因。

也就是说,蒲老先生在工资改革之前的一九九三年低,月工资只有一百块五角钱。雪师在《蒲龙回忆录》的封底最后一段是这样描述的:...我很感恩生命中有这样的一个贵人,因为他的正直、善良和清廉,给这个世界留下了有光芒、有温度的精神财富。这段文字告诉我,蒲老先生的人格中,有正直、善良,还有清廉。这么低的工资,这还是当地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假如按工资收入,想养一头“西门大”这样的牛,更难。

《大漠祭》中,描述钱的细节不少,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有几处。其中一处是,老顺交粮时仗义执言被收粮的“干部”欺负,强行压低了他家粮食的标准。这让老顺辛苦种粮一年,一下少了2000元。这2000块钱里,还有老顺自己家的花费钱、种子钱、水费、...。这意味着,假如老顺也想养头魏没手子这样的“西门大”牛,几乎没了可能。毕竟,猛子要娶媳妇;灵官靠什么活没着落;更不用说,不久之后,憨头重病住院,又是天文数字......

换成现在的你,辛苦工作大半年,老板找个理由就克扣掉9个月的工资,你什么感受?你的生活会受怎样的影响?想想你名下的按揭购车、购房、商业保险、孩子的学费、补习费、家人的埋怨甚至谩骂....“换位”计算一下,就明白老顺被收粮干部克扣的2000元钱,在他心里和生活中的分量、对他一家生活的影响了。那时的中国农民,生存太艰难了......

“老天能给,老子就能受”。话容易说,轮到自己头上的时候,去做做看?干部们月月有固定收入,有几个做的到?当然,换成现在的我也做不到。升华,难呀!我能比以前活的干净些、坦然些,已是很不容易了。老顺,做到了。面对无数的生活困境,活的坦然真诚、善良不骗人,他豁达淡泊,“大漠三部曲”中,从未看到他嫉妒过任何一个比他日子过得好的人。这样的人,当下的中国,是极少数。

真心佩服你,老顺!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