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阅读 >> 域外传真 >> 正文

为了孩子,要不要孟母三迁

2013-06-01 06:0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杨子岩 浏览:56572728
内容提要:教育人士也指出,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老师比学校更重要。”

为了孩子,要不要孟母三迁

  在中国,“昔孟母,择邻处”的典故家喻户晓。在国外,“今移民,择校居”是当代华人移民社会存在的现实。在英国BBC的一期时事评论节目中,有位嘉宾略带调侃地指出,只要哪个区域有好的中小学,就会有大量的中国人迁入。“择校居”映射了华人移民怎样的心态?“逐校而居”在海外有无必要?这越来越成为华人移民中存在的一个问题。

  “起跑线”之战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是一句在国内和国外都适用的话。

  据英国《华闻周刊》报道,这一年,为了让孩子上个理想的学校,居英华人驿航效仿了“孟母”,搬了3次家。

  由于英国公立小学实行划片入学,要想申请进入心仪的学校必须居住在学校周围的学区之内。在选取学生时,学校优先考虑已有兄弟姐妹在该校入读的孩子,然后再选择周边的孩子。

  由于学区的范围每年都在变化,所以有的时候计划赶不上变化,租的房子没有在范围之内,只能交高额的违约金再租入学区范围之内的房屋。

  但在驿航夫妇看来,孩子读好的学校最重要,一切要为这个让路。

  这并非他们一家的想法。在英国,有经济实力的华人家庭首选是将子女送到顶尖的私立中小学中,实力稍差的也希望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进入好的公立小学。

  什么是好的公立中小学?加拿大华人奉菲莎研究所的中小学排行榜为择校“圣经”,凡是上了榜的学校便被华人视为“名校”,周遭房价大升,这样,位居榜首的“名校”几乎成了华人子弟学校。

  法国华人同样也信奉“孟母三迁”的道理。在巴黎工作的陈女士就是“百万买房,千万买邻”的拥趸,她有个刚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为了孩子能有个好的教育环境,最近她将家搬到了巴黎南郊的一所著名的公立中学学区内。

  于是乎,经过华人口耳相传、交流经验,在客观上造成了一些口碑好的学区,华人扎堆的现象。

  孟母是始作俑者?

  “逐校而居”,谁是始作俑者?

  孟母。

  经过千百年的光辉塑造,孟母的形象已深入华人内心。在推行学校教育,人才靠学校培养的今天,无论来自中国大陆、香港还是台湾的华人移民,对名校都有一种难以释怀的情结。 

  有媒体分析,漂洋海外定居异国后,大多数华人虽然不指望孩子凭学业光宗耀祖,但希望他们起码能够很快融入当地文化,不要有“寄人篱下”的感觉,并且能尽快学到自强自立的技能,不再像第一代移民那样谋生艰难。

  有了一定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家长更是希望孩子将来的发展不低于自己,并同时掌握好汉语,保留住“文化的根”。

  攀比心理在客观上促成了华人扎堆“择校”的现象。据英国华媒说,英国本地的富裕家庭以及印度家长的做法,也给华人增加了心理负担。

  有的人甚至认为,这不是一个华人想不想攀比的问题,而是一个是否输得起的问题。

  慎重对待择校

  对于“择校而居”,其实大可不必。

  如加拿大的公校体系,并没有官方认可的名校与非名校之分。

  法国的公立学校教育也都遵循就近入学的原则,学生会被自动分配到家庭居住地所在的街区公立学校。如果家长对学校不满意,家长可以选择搬家,或者读私立学校。

  当然,择校意味着更多的经济投入。

  拿英国举例。据英国一家房产服务网站公布的数据,成绩出色的小学附近的房价比普通学校附近的平均房价要高出30%40%左右。这也意味着,如果想要让孩子去所谓的“好学校”,要多付出9万英镑。

  有些观察人士甚至无情地指出,就算在好学区买房,申请上了最好的小学,但并不能保证孩子能考上重点中学。

  有的“过来人”提醒,选学校不能只看升学率,还要看孩子与同学和周边环境能否相处融洽,这对孩子的平衡发展很重要。

  教育人士也指出,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老师比学校更重要。”如果孩子在学习上存在特殊困难,也许街区公立学校里一位耐心和方法得当的老师要比昂贵的私校更适合他。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