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最新版 >> 【雪漠禅坛】动态 >> 正文

爱不落下:在虚无中创造意义——首届雪漠世界文学论坛在法兰克福书展成功举行

2025-10-17 03:59 来源:www.xuemo.cn 作者:雪漠文化网 浏览:2118

爱不落下:在虚无中创造意义

——首届雪漠世界文学论坛在法兰克福书展成功举行

20251015日下午(德国时间),由儒学国际传媒(Ruxue International Media Inc.)主办,新世界出版社和凯撒旅游(欧洲)协办的首届雪漠世界文学论坛在法兰克福书展举行。新世界出版社副总编辑朱芳女士;哈佛大学赫钦斯中心(Hutchins Center)研究员、前哈佛大学研究员、牛津大学访问研究员、马里兰大学荣休教授、歌德大学讲师托比•莱文(Tobe Levin)女士;波恩大学汉学家、历史学家、世界汉学大会理事会成员培高德(Cord EBERSPÄCHER)先生;挪威卑尔根大学中文项目创始教授、北欧汉学研究协会前主席赵守辉先生;获奖土耳其艺术家、米玛尔•希南美术大学教授、前副校长卡杰(CANER KARAVIT视频演讲)先生;丝绸之路研究专家、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海峡大学历史学博士樱桃(KIRAZ PERINCEK KARAVIT)女士;Clavis 出版社创始人、总裁菲利普•韦尔克(Philippe Werck)先生;法兰克福孔子学院德方执行院长、前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王魏萌(Christina Werum-Wang)女士;独立电影导演,制片人汉斯•卡尼克(Hannes Karnick)先生;Drachenhaus Verlag (龙屋)出版社社长傅愉(Nora Frisch)女士;国际知名学者、汉学家、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莫冉 (Riccardo Moratto视频演讲)先生;中国国家一级作家,著名文化学者雪漠先生等,来自中国、英国、法国、德国、波黑、挪威、土耳其等国家的专家学者、翻译家、出版人、影视导演、文化界代表及海内外读者等,共同探讨雪漠作品的文学价值、跨越翻译交流、国际传播路径及跨文明对话意义。    

论坛期间还进行了英文版《爱不落下》《出路:AI时代的女性智慧觉醒》新书发布会。同时,作家雪漠与塞尔维亚汉学家、作家、文学翻译家保阳(Bojan Tarabić);克罗地亚作家、翻译家泰鼎恪(Dinko Telećan)分别签订了长篇小说《大漠祭》塞尔维亚语、《雪漠小说精选》克罗地亚语翻译项目合作书。

一部深切关注当代女性命运的作品

在论坛上,朱芳女士代表新世界出版社向与会嘉宾重点推介了雪漠先生的新作《出路:AI时代的女性智慧觉醒》。

朱芳女士指出,在当今这个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AI时代,智能算法正深刻重塑着社会生产力和我们的生活方式。机器学习、语言处理等技术赋能各行各业,大幅提升效率,催生新业态。然而,AI时代里机遇与挑战并存,社会结构性困境在技术浪潮中被逐渐放大,致使女性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她说:“雪漠先生将目光精准投向女性的生存困局与痛点,以笔为刃,犀利地剖开那些无声的痛楚与时代的迷思。这本书并不是一部记录困境的作品,而是一场深度的精神叩问,旨在为所有寻求突破的现代女性,照亮一条通往自我与自由的小径。雪漠先生在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AI时代,女性的灵性智慧比运算速度更珍贵。’他鼓励着每一个女性:时代浪潮迭起,我们应当始终深耕自身的独特禀赋,敏锐洞察趋势,释放内在潜能,不仅是为了适应时代,更是为了超越时代,成就卓越的自我。”

爱不落下:在虚无中创造意义

雪漠老师的演讲围绕生命、死亡、创作与东方智慧展开深刻阐述。他坦言自己始终在与死神赛跑,将全部生命投入写作,只为在死亡来临前完成能利益世界的作品。在他看来,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终点,而世界的变幻无常并非虚无,实为一种选择——这促使他通过《爱不落下》等作品,主动为时代构建意义。

面对物质丰富却精神空虚、战乱与瘟疫频发的现实,雪漠老师指出,人类无法改变终将死亡的结局,也难以根除恐惧与欲望;我们唯一能改变的,是对生命的态度。他提出,艺术与文化的作用正是帮助人们重塑心态,学会“将死亡扛在肩头”,从无常中领悟生活真谛。

他进一步阐释东方“空性”智慧:空并非消极的“躺平”或冷漠,而是通过心灵训练,达到不执著、不贪恋的超越境界。唯有放下对变幻万物的执着,明白一切皆如流水般逝去,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心灵的自由。他的作品正是为了引导读者理解“空”,学会在“抓不住时放手”,并最终连对“空”的认知也一并超越。

针对AI时代的来临,雪漠老师强调,外在工具不过是内心的映照;提升自身的智慧、认知与爱,世界便随之改变。他呼吁在座学者与艺术家共同成为“灯”——以智慧与爱的作品照亮自己与世界,因为真正的文学艺术,其价值正在于赋予人心以光明。

女性赋权与跨文化对话的文学实践

哈佛大学赫钦斯中心研究员托比•莱文教授从女性主义与跨文化视角解读雪漠作品的当代价值。她以其四十余年女性权益研究经验指出,雪漠在《大漠祭》中塑造的莹儿、兰兰等女性形象,深刻揭示了父权制度下女性作为“交换物”的生存困境。这些角色虽身处西部严酷环境,却展现出非凡的坚韧与自主意识,其命运轨迹与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角色形成跨时空对话。

莱文教授特别强调,雪漠文学创作与非洲反割礼运动、中国反缠足历史形成了跨文明呼应。小说中涉及的“处女情结”等议题,直指全球范围内共通的性别权力结构,为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女性处境提供了重要参照。她认为,雪漠通过文学创作“在虚无中创造意义”,使那些被压抑的声音得以彰显,这正是文学在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所在。

东西方思想在“虚无与创造”中相遇

波恩大学汉学家培高德教授从跨文化视角解读雪漠作品,揭示其如何成为连接东西方思想的精神纽带。

培高德教授指出,雪漠作品直面存在的短暂与虚无,却从中生发出积极的创造力量。这种“在虚无中创造”的思想与西方哲学传统形成深刻共鸣——既呼应康德强调当下行动的“绝对命令”,又与马丁•路德“即使明日世界毁灭,今日仍种苹果树”的信念不谋而合。这种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展现出人类面对存在困境时的共同智慧。雪漠作品中的“沙漠”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成为超越文化界限的精神象征,代表着人类共同面对的生存境遇与心灵探索。

通过敦煌经典翻译的历史镜鉴,培高德肯定了文学翻译的桥梁作用。他认为,雪漠作品正通过多语种译本,实现着跨文化的“智慧传递”,让不同文明背景的读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在技术理性至上的时代,雪漠文学以其深厚的人文关怀,为陷入虚无的现代人提供精神滋养。这种既认识生命局限仍坚持创造的价值立场,正是不同文明共同需要的精神资源,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文学层面的深刻启示。

沉默与沙漠之间:“跨读理论”视域下的褔瑟与雪漠精神诗学

之比较及人工智能时代对北欧汉语教学的意义

作为一名在挪威的中文教师,赵守辉先生在演讲中探讨了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挪威作家约恩•福瑟与以“大漠三部曲”闻名于世的中国作家雪漠之间跨文化的、哲学的共鸣。

赵守辉先生认为,尽管源于相距遥远的语言和文化传统,但两位作家都阐发了一种共同的精神人文主义,其植根于沉默、忍耐与超越。福瑟的沉默诗学与雪漠的沙漠人文主义在一种超越地理与信仰的“静寂美学”中交汇。

“跨读”是由卑尔根大学张辉雯教授提出的一种理论,它并非仅仅通过比较或翻译,而是通过对话式阐释,来跨越文化和语言的边界进行阅读。在国际中文教育面临向跨文化交际转向、并受到人工智能挑战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对福瑟和雪漠的跨读,为挪威的汉语文化教学提供启示,通过将阅读和语言学习行为转变为一种对他者性的反思性遭遇,来培养共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赵守辉先生说,在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的当下,雪漠的作品及其跨读实践为国际中文教育提供了人文转向的启示。面对AI在技能传授上的高效,雪漠作品所蕴含的深刻生命哲理、情感滋养与文化智慧,恰恰凸显了人类教师不可替代的价值——即引导学习者进行情感共鸣、批判性思考与跨文化理解。通过跨读雪漠与福瑟,可以将中文学习从单纯的语言技能,提升为一场深刻的文化与精神探索之旅,培养学习者的共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从而回应AI时代对教育人文本质的呼唤。

雪漠短篇小说中跨越历史与地域的人类共通情感

在国际文化交流背景下,中国作家雪漠的短篇小说成为跨学科研究的焦点。土耳其艺术家卡杰教授与历史学者樱桃博士夫妇二人联合以雪漠短篇小说《新疆爷》《美丽》《豺狗子》等为例,围绕雪漠短篇小说中的故事做跨文化、跨历史、跨地域的案例分析。

他们认为,雪漠作品通过《新疆爷》中“活人了世”的生命智慧,《美丽》中对死亡与美的哲思,以及《沙娃娃》中的智慧与慈悲,深刻揭示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这些扎根中国西部土壤的故事,与丝绸之路上粟特商人的家书、中世纪黑死病的历史记忆形成跨越千年的呼应。

那么,研究创新性地将文学文本与历史地理相结合,通过古代丝绸之路案例与当代艺术创作的对话,展现出雪漠作品超越文化界限的普世价值。卡杰教授以此为基础创作的艺术作品,实现了从文字到视觉的跨媒介转换,让中国故事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获得新的生命。

他们指出,雪漠作品已被译介至土耳其等二十多个国家,其关于生存、信仰、爱与死亡的思考,正通过文学与艺术的双重载体,在不同文明间架设起理解与共情的桥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着深厚的文化滋养。

东西方共鸣:以文学为“心灯”照亮动荡时代

菲利普•瓦力克先生分享了他的出版哲学与时代观察,其核心理念与雪漠作品的精神内涵高度契合。瓦力克先生指出,我们正身处一个被冲突、社交媒体噪音和意义感丧失所困扰的动荡时代。无尽的物质追逐与科技加速让人内心失衡,而真正深刻的、能够疗愈心灵的连接却日益稀缺。面对这一困境,他坚信书籍——这一安静而古老的工具——拥有无可替代的力量,能够平息烦乱,带来安慰,并邀请人们思考、感受与梦想。

他所秉持的“以钥匙开启孩子内心世界”的出版使命,与雪漠老师在创作中致力于“点亮心灯”的追求异曲同工。雪漠的作品,正如瓦力克所推崇的“好书”,其目的并非增加喧嚣,而是为迷失的心灵提供一个“避难所”,传递智慧、善意与爱,帮助读者在无常与变化中找到内心的平衡与力量。

最后,瓦力克先生呼吁所有出版界、文学界的同仁,共同守护故事的力量。这正呼应了雪漠老师发出的倡议:让每一位创作者都成为一盏灯,通过承载智慧与爱的作品,去温暖世界,照亮未来。他们的共同信念在于,文学与书籍的终极价值,在于改变人心,从而改变我们所感知的世界。

雪漠作品正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媒介

法兰克福孔子学院德方院长王魏萌指出,雪漠的作品正在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媒介。其作品蕴含的中国传统智慧与西方哲学思想形成深刻对话,展现出跨越文化边界的精神价值。

她认为,雪漠在《大漠祭》《野狐岭》等作品中呈现的超越生命观,如爱与慈悲精神,与康德提出的“我能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等根本问题形成思想共振。作品既展现生命无常的本质,又强调对一切生灵的慈悲,这种价值理念在德语世界引发广泛共鸣。

她强调,雪漠作品虽植根于中国西部土地,却通过对人类共通情感与存在困境的深刻描绘,超越了文化隔阂。其中关于生死、苦难与精神追求的思考,为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提供了理解彼此的精神纽带。目前,雪漠作品在德语世界的关注度持续提升,其蕴含的东方智慧正通过文学载体,与西方心灵哲学展开深层对话,为构建跨文明理解开辟了新的可能。

雪漠文学:于虚无中创造意义

在论坛现场,著名纪录片导演汉内斯•卡尼克先生,以其纪录片《反抗希特勒的人》为例,深入解读雪漠新作《爱不落下》的文学价值与现实意义。

卡尼克认为,雪漠的作品直面当代社会的“虚无”困境——当人们沉溺电子设备而忽视真实交流,当战争摧残儿童的生命,这种精神虚无比物理失去更为可怕。而《爱不落下》恰恰在探讨:失去不等于虚无,真爱永远“不落下”。他指出,优秀的文学创作应当超越表层叙事,像纪录片般深入人性深处。雪漠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西部的生命图景,更通过艺术手法揭示了普遍的人类处境。

针对人工智能时代,卡尼克强调文学艺术的不可替代性。他认为雪漠作品所蕴含的人文关怀,正是对抗技术异化的精神资源。真正的文学需要创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心灵共振,这种共鸣正是抵御虚无的良方。雪漠作品正在国际文坛引发关注,其跨越文化边界的思想价值与艺术成就,为这个虚无与希望并存的时代提供了独特的精神坐标。

雪漠文学为AI时代注入人文智慧

傅愉(Nora Frisch)女士作为(龙屋)出版社社长、德语《雪漠小说精选》的出版商,她在演讲中提到,雪漠的文学作品以其对女性力量的深刻刻画和对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现代诠释,为科技伦理与社会价值构建提供了独特的思想资源。

傅愉认为,雪漠笔下的西部女性形象展现出非凡的韧性、直觉智慧与生命关怀。她们在严酷环境中不仅坚韧求生,更以特有的共情能力维系社群、创造希望。这种基于阴阳平衡的女性力量,为AI伦理开发提供了重要启示——真正智慧不仅需要算力,更需要人性的温度。作品深植于传统文化的“中和”与慈悲的智慧传统,强调技术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命尊严。这种平衡观正是对片面追求技术效率的必要校正。

她说,尤为重要的是,雪漠作品中关于人性挣扎与精神超越的叙事,构成了机器无法替代的人文内核。这些故事不仅是情感教育的载体,更可能成为AI系统理解人类价值观的重要参照。在技术重塑世界的当下,雪漠文学的价值已超越文学本身,成为守护人性特质、指引科技向善的精神灯塔。

雪漠文学架设跨文化桥梁,从“地域叙事”到“世界共鸣”的转变

国际知名学者、汉学家莫冉先生因故无法亲自出席本次论坛,他通过视频演讲的形式表达对首届雪漠世界文学论坛的祝贺和殷切期望。

莫冉先生指出,雪漠作品深植于西部土地与精神传统,《沙漠的女儿》《大漠祭》等代表作将丝绸古道上的生命故事转化为世界语言。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西部的壮阔景观,更传递出跨越文化边界的人类共同情感。值得注意的是,其新作《女神的情书》即将登陆意大利,后续还将有多部作品通过直译方式与欧洲读者见面。

他表示,翻译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正如学者所言,每部译作都是文化的再创造,雪漠作品通过译者们的精心转码,正成为连接东西方的心灵桥梁。这些译作让德国读者感受到西部沙漠的智慧,让意大利读者理解中国哲学的精髓,实现了从“地域叙事”到“世界共鸣”的转变。雪漠文学的世界之旅证明: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超越地理界限,在不同文明间架设理解之桥,这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生动实践。

圆桌对谈:探索AI时代文学的精神价值

在圆桌对谈中,独立电影导演,制片人汉斯•卡尼克(Hannes Karnick)先生;都柏林国际作家节创办人、出版营销专家劳伦斯•奥布莱恩(Laurence OBryan); TANGRAM语言解决方案公司创始人、IntechOpen出版社策划编辑米米女士;东萨拉热窝大学邬雅丽(Jelena Nikolic)博士与作家雪漠针对雪漠作品中爱与智慧、爱与人性、虚与实、女性的力量,以及译者与作者、文学的救赎力量、《西游记》的影响等等话题深入进行了精彩对谈。

米米女士指出,雪漠作品中超越宗教与历史背景的人类共通情感,是其能够跨越文化边界的关键。波黑学者邬雅丽则认为,雪漠将东西方智慧融为一体的非二元思维方式,为应对世界极端化提供了独特的精神资源。

针对人工智能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与会专家进行了热烈探讨。都柏林国际作家节创办人劳伦斯•奥布莱恩先生与汉斯•卡尼克先生,分别分享了对AI工具在创作中应用的一些经验。

学者们一致认为,雪漠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深度与精神厚度,正是AI难以复制的核心价值。那么,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雪漠作品所彰显的人性光辉与精神追求,正为全球读者提供着独特的救赎力量。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