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相声起源(零时差)
陈 九(美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8月02日 第 07 版)
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幽默感。幽默感像润滑剂、催化剂,丰富着人们的生活,装点着民间的情趣。过去是这样,并永远是这样。
相声艺人往往善于议论历史。他们在《歪批三国》中谈东汉三分天下,在《珍珠翡翠白玉汤》中聊明初轶闻,侯宝林的《阴阳五行》连钻木取火都讲到了,一猛子扎到新石器……可很少有人说相声的来路。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我就听耀文兄在一次演出中谈到过,说相声起源于汉末的“军中杂耍”。这个说法我还曾听相声学者陈笑侠聊过,但他没讲具体出处和细节,当然更怪我学疏才浅,尚未看到相关考证文字。
情趣是相声艺术的灵魂。以常识想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华夏大地上的炎黄蚩尤、羌戎苗狄,就不兴在丰收嫁娶之余说个笑话,久而久之形成某种调笑方式?
打那以后我就留意此事,希望能对相声追根溯源。可遗憾的是,至今也未找到汉末“军中杂耍”与相声之间的有力联系。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汉末的虽未找到,北宋的却让我找到了。这起码可以从侧面证明相声的起源早于一些人认为的“清末民初”。
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宋徽宗时代,北宋都城东京汴梁的生活面貌,可谓叙述入微,包罗万象。这部著作中几次提到与相声有关的内容。比如在“京瓦伎艺”篇中有“张山人,说诨话”的记载,“说诨话”意思是以滑稽幽默的方式进行说唱表演。类似记录还出现在“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篇中。不难看出,这与相声的说学逗唱诸要素颇为吻合。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篇中,赫然有“自早呈拽百戏,如上竿、跃弄、跳索……学像生、倬刀装鬼、砑鼓、牌棒、道术之类,色色有之,至暮呈拽不尽”的记载。据考证,“相声”一词古作“像生”,由此可见,宋徽宗时的“像生”是相声的历史形态之一。
当然,并不能以此就认为东京汴梁就是相声的始发地。从《东京梦华录》中看,当时的像生已家喻户晓,习以为常,是较为成熟的艺术形式。故可推知,其起源应当更早。不过更重要的是,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并坚信,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幽默感。幽默感像润滑剂、催化剂,丰富着人们的生活,装点着民间的情趣。过去是这样,并永远是这样。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