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阅读 >> 文化部落 >> 正文

木心的文学课:如何评价文学回忆录

2016-05-16 10:20 来源:www.xuemo.cn 作者:许志强 浏览:40410636
内容提要:在木心飘零一生的履历中,他的阅历和阅读量足以构成一个洪涛巨浪,将众数如一叶扁舟的读者拍死在岸上。

 

木心的文学课:如何评价文学回忆录

\许志强

 

木心的俏皮、虚荣、机心、精致与博古通今,涉猎繁多都在这本书里。从古至今,文学史著,从来客观、中正、严肃,和众人隔着一层学术的纱,撩开这层纱,就会发现里面充满着些许呆板,无趣,了无生气。突然,木心就杀了出来,老夫聊发少年狂,讲课成书,落笔处,毫不客气,尽是断言,刻薄无情,作者性格跃然纸上,构成一本完全不像文学史的文学史。

它不像文学史,因为全书尽是私货,处处抖落观点,论断称奇,却有断寡论,甚至无论。在木心飘零一生的履历中,他的阅历和阅读量足以构成一个洪涛巨浪,将众数如一叶扁舟的读者拍死在岸上。他可以和你大谈蒙田,尼采,莎士比亚,但只一个转身,一个句号,他就可以把你送入古希腊的史诗神话。

你还没缓过神来,辉煌的交响乐又不知从哪儿冒了出来,巴赫,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出现了;定了定神,努力的跟上去,推开门,那里面站着的却是梵高,塞尚。你彻底崩溃了,他太“自恋”了,完全不顾及读者,只自顾自的讲,在世界文学史中自我观照,投射出一个落寞的影子,和整个中国作家圈都格格不入。但有时他又会抛出一句抽烟这种事还是我来的玩笑话,俏皮乖张的泯然众人。

它像文学史,托了郑振铎《文学大纲》的福,整本书时间脉络相对清晰明了,非常粗糙地呈现出各国文学发展的原貌。但这种近乎百度百科的呈现方式,使得其价值低劣的可怜,在各种学派和作家的简介当中,完全可以看出百度百科的痕迹,陈丹青的上课笔记,也是敷衍的可以。

阿城评价木心说:共和国缺这样本来就应该有的知与识的构成。我不得不承认,足以当此殊荣。木心先生的语言被载于书,无疑使其没落的贵族形象更加立体,但其自身的这种知与识,对于读者而言,是一种几欲断裂的鸿沟,因知识缺乏而形成一块理解屏障,造成难以取径,得其观点而不得其法的结果,而全书体量之大,贯穿欧亚大陆,匆匆读去,有如囫囵吞枣,脾胃难消。所以此书值得借鉴,值得对照,值得商榷,却不值得参考,它太不严谨了,有太多武断的地方。

梁文道在这本书的前面说:它(《文学回忆录》)是一位作家以自己的双眼瞻前顾后、左右环视,既见故人,亦知来者。为自己创作生涯与志趣寻求立足于世的基本定向……大部分一流作者的文学史,其实都是他们的自我定位。《文学回忆录》里的木心便是一个在世界文学史中思索自身位置,进而肯定自身的木心。这就是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也是《文学回忆录》中的木心。

我觉得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木心对于自己的定位,他平视世界文学史上的巨擘大师,平视一切现在与未来的读者,把大师、自己、读者三者放在同一高度来讲,既不卑微也不骄傲。既讲出了自己与大师们之间的情愫,也缩小了读者们因对大师们的敬仰而产生的距离感。他拉近了读者与文学的距离。可以说这本书能够让不了解文学的人了解文学,让了解文学的人热爱文学,沉迷于文学本身的魅力。用木心本人的话来说,讲课的目的是让大家站在世界文学的门内而不是门外。

木心这本书,像极了文学母题中的“弑父”情结,当你还是个小白时,你对木心的观点深以为然,他就像你童年时的父亲,你觉得他无所不知,什么都是对的;时间会走,你渐渐长大,所读的作品也与日俱增,你开始质疑木心的一些观点;再年长些,作品足够多,涉猎足够广,已经形成一套自己的审美体系,便会开始反驳木心,推倒木心的观点。最终完成由相信木心——质疑木心——“杀死”木心的过程。无论结果如何,总难免虚补受益一番,但不思辨,则全书无所得。

这是一本非常挑剔读者的书,喜欢的人喜欢的不得了,爱这种狂夫之议,简直太炫酷了。而不喜欢的人则非常不喜欢,常常反感木心随性抛出的结果,一句话就把你的心头好给捏死了,没有丝毫的退路。

让文学回归精神的本体

我想起最初读到木心的诗歌和散文时那种感受。一个未被驯化的诗人,一个机智从容、造诣不凡的语言艺术家。他的散文只需读上几篇就让人感到,这是难以企及的成就;作家把渊博的学识、对艺术的精辟见解、对世界的瞭望浓缩在十几页空白稿纸上,意蕴丰富,不落窠臼,令人不由得赞叹。我不知道应该把他的作品摆放在谁的旁边,叶芝、马拉美、瓦莱里还是蒙田、纪德?

他让文学回归精神的本体,进入意气高远的朝圣之旅。木心的诗歌和散文,不是当代文化自恋自娱的散兵游勇。在这个浸透势利的实用主义时代,木心奉持一个信念,无论是出于绝望还是出于远见,他仍坚信艺术保护这个世界,保障人性美和人类爱的存在。他的创作具有超越性,在当代文学格局里显得如此奇特,赢得越来越多读者的喜爱。

也有一些不喜欢的读者表示,木心的诗歌和格言类文字未免太玄虚。这种拒斥我想是跟语言的隐喻性有关。文学使用隐喻仍是文学的本质所在。木心在《文学回忆录》里反思道:“用比喻是因为人类智力还处在低级阶段。最美的是数学音乐,完全没有比喻。”

柏拉图说要将诗人逐出理想国,因为诗人没有遵从理性规范,但柏拉图的对话录本身是隐喻性文字,正如木心说庄子是“老牌形象思维大师”,善用比喻说事。诗人和哲学家试图透彻表达思想,仍不得不依赖隐喻,这个方面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也是一个例子,不能说他们是“故弄玄虚”。人们对修辞和隐喻愈是冷淡,对文学的本质显然也就愈是隔膜。但愿此种现象未成为阅读主流。因为来不及消化就斥之为故弄玄虚,也是一种傲慢。

整体性框架里的文学观照

若干年前,我在读私下传阅的木心作品时听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木心在纽约给一些画家讲授传统文化。当时还以为是给提高古文修养的年轻人讲一点《诗经》或汤显祖。我对课程内容觉得好奇。但没有想到,木心的课是从古希腊神话、圣经讲到魔幻现实主义,从《诗经》、屈原讲到明清小说。这么庞大的框架让人有些惊讶。我不知道有哪个艺术家做过这样的事。法国作家纪德做过有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讲座,讲了六次,影响很大。据说木心的文学史课一讲就讲了五年,自称“文学的远征”,把西方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都讲下来了。有点难以想象,这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学史是如何汇集在一个从事绘画的诗人身上。

其实,木心的作品已经透露他的文学渊源。他承接古希腊和福音书的遗泽,融汇启蒙文学的批评传统,浸润尼采哲学,出入于象征主义诗域,把读者引向一个富于现代性的精神空间。木心一向认为,作家要有“读者观念”,也要有“世界观念”;“现代文化的第一要义,是它的整体性”;在他看来,所谓“中西合璧”不过是一个伪命题,正如“中国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文化问题,不用一个世界性的视野,无法说”,文学的观照也应该在这个整体性框架里展开。这种说法仍具有启蒙意义;它跟木心的艺术实践(文学和绘画)是一致的。

“文学的远征”宜在个人的诚实状态下进行

时隔二十年后,由陈丹青笔录的《文学回忆录》终于问世。这是一本什么性质的书?

梁文道在序言中说到,木心讲课的框架底本主要借自郑振铎的《文学大纲》,这个底本的治学方法似嫌落伍,而木心选择的重点作家作品多为他自己的偏爱,所述史实相对简略,个人议论既多且广,我们“不能把它当成今日学院式的文学史来看”,而序言要强调的其实是以下两层意思:

一、艺术家“不循惯例、乾纲独断”的做法未必能得到文学史家赞同,正如昆德拉、卡尔维诺、纳博科夫等人的小说史也只是一家之言,专业学者不一定买账,但我们读这类书,“究竟还是看到了一种饶富深意又极有韵味的观点”。  

二、“大部分一流作者的文学史,其实都是他们的自我定位”,表呈作者写作的由来,他们“为自己创作生涯与志趣寻求立足于世的基本定向”,而这便是《文学回忆录》的实质,也可以说是木心讲解文学史的内在出发点。

木心的言谈和观点在《文学回忆录》中记录得较详细,他对文学史的讲述也给人带来很多启发,这部不能算是遗作的“遗作”确有出版的必要。至于说框架和方法,若要求全责备,恐怕没有哪一部文学史是称得上完整的,我认为这个框架跟学院文学史的框架其实并无差异,目前学院讲的文学史也未见有多周全。由于内容多、跨度大,讲文学史一般都采用点评式的方法,着眼于背景、生平、思潮和流派的介绍,不可能像专题研究那样对作品细加分析,所以方法都差不多。木心授课对象是一群青年艺术家,他多的是艺术本体论方面的“修正”,把他自身的美学观和世界观讲进去,为文学史课注入少有的慧见、热情和趣味,而这正是木心文学课带来的一种规训:“文学的远征”宜在个人的诚实状态下进行。

“离题”与“超越”

总体上讲,我不太赞成把《文学回忆录》视为木心“独断乾纲”的文学史。木心不是像昆德拉那样别出心裁,提出一套阐释小说史的观念。他推崇十九世纪欧洲现实主义创作,尤其是俄国的人道主义文学,以此作为小说价值观的主线。他最景仰莎士比亚,对福音书的语言风格赞美有加,主张“返朴归真”,对卡夫卡、乔伊斯以降的现代主义文学有所保留。

你也可以说,他的立场是稳健的。从该书纲目及其对文学流派的介绍来看,木心的讲述脉络清楚,兼顾中西,贯穿传统与现代,殊为不易。中古波斯及阿拉伯文学仍是学院课本的冷僻一角,通常只是简略提一下,木心讲起来却如数家珍,如见满天繁星;他对这类作品的熟稔和偏爱,不过是邀请我们和他一道去品尝中古诗人的酒和智慧。

离题话是本书的一个特色。把大量的离题话抽去,就不成其为木心的文学课了。笔录最难得的是为我们留下木心的这份文学自由谈。谈政治,谈宗教,谈文化形态学……这些是文学的题外话,也是题内话。谈悲观主义和酒神精神,谈权力意志和自由意志……他是哲学的终身密友,也是哲学的远房亲戚。谈魏晋风度的“一元论”,谈商业文化的实用主义,谈存在主义“闷室中的深呼吸”……这是在谈他的选择,也是在谈他的宿命。

木心认为,面对这个解构时代只能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守旧,一种是超越。两种态度都非常难,守旧仍然是依附的,从属的,不能成为主体,而他主张把古典和现代都当做背景,不参与解构;或者说新旧都要超越,进行双重超越,因为现代性是必须经历的洗礼,但现代性还不是终点,更不是立足点。木心的这类思考最具启发性。《文学回忆录》描绘出一个年长者的文学记忆,一位尼采信徒的精神之旅,一名当代艺术家富于感性意义的形而上学。没有人能像他这样来谈论文学史。

比知识更可贵的诗人天性

要说木心是否在这本书中表述了他的“自我定位”,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作家已经把他的审美趣味和倾向谈得够清楚了。但我以为木心让人瞩目的地方还是在于游离,他作为诗人的那种天性。就像哈姆雷特,木心永远是木心所不是的那个人。

他倾心自然,反对整体。他是隐修士,也是浪子;是愤怒的精神贵族,也是冷静的人道主义者。他纵览文学史上不朽的“圣家族”,对那些伟大作家频频致以注目礼,难以找到一个真正觉得舒适的位置。如果他有兴趣写长篇作品,想必他会坐在他所崇敬的《复活》旁边,写一部洋洋五十万言的“怪诞小说”?

说没有人像他这样来谈文学,是指那种比知识更可贵的天性。这样的天性已如辉煌的落日,日益远离我们这个实利主义时代。《文学回忆录》和木心的诗歌散文一样,秉承尼采那个反中庸常识的精神血统。书中大量出现的“即兴判断”,精彩纷呈,不像是经过搜索找到的“合适”表达,而是从一个源泉中涌出。

合上这本书,还在回味那个句子。木心说,屈原是中国文学的塔尖,陶渊明是中国文学的塔外散步者。这种句子,把知见和妙喻轻轻联结起来,读来令人颤栗。也唯有木心才说得出来。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