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香巴文化 >> 西部名家 >> 正文

赵燕翼的六十载童话梦

2011-05-09 11:32 来源:兰州晨报 作者:雷媛 浏览:60058017

点击浏览下一页

赵燕翼

点击浏览下一页

赵燕翼已出版的部分作品

    4月17日晚,85岁的赵燕翼安静离世。
    60年的写作生涯中,他的心总是徜徉于童话世界中……
    他给后人留下的最宝贵遗产,除了作品,还有执著于文学的精神。

    一篇最后的博文

  赵燕翼新浪博客上的最新一篇博文,是外孙女黄珊发的一则讣告。
    在赵燕翼先生的灵堂前,黄珊回忆起她小时候的一件事:五六岁时住在姥爷家的她,有一天和姥姥怄气,然后跑进里屋把门锁了起来,任凭姥姥如何呼唤,就是不开。一会儿,窗外闪出了一个“大灰狼”,张牙舞爪的,还发出“吓人”的声音……终于,破涕为笑的她开了门,跑向还在窗外手舞足蹈的“大灰狼姥爷”。
    一个月前,赵燕翼写的一篇题为《病中的“礼物”》的博文,成了他的最后一篇作品。
    “燕翼住院两周,病情有变;征得医生同意,暂时出院在家调理观察。3月23日,接到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寄来的厚厚两本样书。总书名是《中国儿童文学分级读本》,主编为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院院长、著名儿童文学家方卫平教授。该丛书系供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卷帙浩繁,印制精美。选文推陈出新,不拘一格。每篇作品之后,皆附有主编导读短评,赏析精当,观点新颖,颇能加深读者审美意趣……”
    在方卫平教授主编的这本图书中,小学二年级、四年级两卷中,共收入赵燕翼的童话《金瓜儿,银豆儿》、《五个女儿》、《穿绿衣的蛇郎》、《你是怪物,我不怕》四篇。赵燕翼将此视为他在病中收获到的一份“礼物”。

    赵燕翼也常给人“礼物”——他的书

  省文学副院长高凯回忆,几年前,赵燕翼先生重新整理出版了他的文学作品集,他托人给高凯送了一本,不久,两人见面之后,赵燕翼又给高凯当面送了一本。
    孙女赵雪回忆,爷爷前一段时间没住院的时候常去邮局,“不是给老友寄书,就是给读者寄信。”
    赵雪最佩服的是爷爷的坚强乐观。她说,爷爷在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之后,表现得很豁达,“爷爷是懂医的,他从网上查阅了很多癌症的相关诊治资料,并打印出来,有厚厚的一沓。”赵雪说,家里人都知道爷爷当过“大夫”的事。
    “文革”期间,赵燕翼被下放到礼县农村劳动改造。出发前,他自费购置了一套钉鞋工具和一小箱常用中药,打算诚心实意地用“鞋匠”与“郎中”的手艺,代替“文学创作”为贫下中农服务。不过他的修鞋业务十分冷落,倒是常有人找他看病求药,而且还看好了不少人,这样一来,名气大了,“赵大夫”的叫法也就传开了。
    赵雪说,一直以来,爷爷都说要和奶奶过“钻石婚”,“再有三年就是(他们的钻石婚)。”
    病中的赵燕翼,完全回归为一个普通的老人,平时作为一家之主说一不二的“气场”被病魔消耗着。赵雪说,爷爷曾不愿住院,觉得自己的病没什么大不了,“但是有一天出现很严重的症状后,爷爷也害怕了,这时候我们要他去医院,他就再没有坚持己见。”
    住院期间,爷爷需要输血,赵雪他们一家三口的血型正好都符合,病房中,三口人悄悄争先恐后地抢着要给老人输血,“也不知道睡着的爷爷怎么就给听到了,他就对我爸爸说,不要让小雪输血,孩子身体弱。” “隔辈疼”,人老了以后都这样,更疼孙子辈。
    赵燕翼学会使用电脑是通过向外孙女黄珊电话请教的,从问“楼主”、“灌水”是什么意思,到后来自己开博。黄珊说,姥爷学电脑不易,几年前听力不行了,她工作也忙,很多时候电话中给他教如何用电脑,他也听不太清楚。即使这样,姥爷还是把他写的东西全部重新输入到电脑中保存起来了。这是一个再一次重温昔日美好的过程,可以想象得出,赵燕翼每输一个字的时候,他的内心是复杂的,因为重温了创作的美好而愉悦,也因为不愿与这个社会脱节或者被社会所遗忘而酸楚……
    现在让黄珊觉得内疚的是,姥爷曾让她把他的一些照片发到博客里,可她总是因为忙而一直没有做。现在,她感到很内疚。

    一个时代的作家

  赵燕翼发表的第一篇文学作品,并不是让他蜚声文坛的童话故事,尽管在他60年的创作生涯中,有50年的时间是用在童话创作上的。
    1947年,赵燕翼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地震》。
    1927年,甘肃河西走廊发生了大地震,赵燕翼的出生地古浪县城被夷为平地,此时,他的那位曾经做过九品典史小官的曾祖父早已去世,家中空留万卷藏书,却无隔夜之粮。于是,全家人随父亲迁居农村,靠耕耘祖遗百亩贫瘠山地为生。抗日战争爆发后,15岁的赵燕翼勉强读完小学后投笔从戎,被分配到山丹军马场。后来,赵燕翼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自嘲为穿军装的“弼马温”。抗战胜利后,赵燕翼来到兰州。在这里,他在军马场5年里刻苦自修的文学、美术功底用上了。
    在《民国日报》上看到那幅木刻画——《路有冻死骨》后,杨文林就牢牢地记住了画画人的名字“雁翼”。
    “当时我在《西北日报》当学徒,是苦出身,那幅木刻画让我太有感触了。”还有几个月就80岁的杨文林还清晰地记着几十年前的往事。多年之后,在“木塔巷”一起共事后,杨文林和赵燕翼才真正认识。“他为何从雁翼改为燕翼,是因为当时有个诗人就叫雁翼。”
    杨文林说,赵燕翼除过写,还算得上是甘肃早期的木刻家。
    “上世纪60年代,他的那篇《浪哇牧歌》在《甘肃文艺》上发表时,我因为知道他,就提议让他为自己的这个作品配幅木刻图。”时任《甘肃文艺》负责人的杨文林说,之前刊物从来没有用过木刻,赵燕翼的木刻作品送来后,“我很满意。”
    有种观点,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儿童文学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作品,其中1950年代走上文坛,最有代表性的是任溶溶、葛翠琳、张继楼、任大星、任大霖、孙幼军、金波、樊发稼、尹世霖、赵燕翼、邱勋等,这一代作家历经时代风雨,接受了多种文学风气的洗礼,因此他们的文学创作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这个时候,也是赵燕翼创作的黄金时期。”甘肃文化出版社总编辑管卫中说,1960年,赵燕翼先生创作的童话故事《五个女儿》还受到了茅盾先生的赞赏。茅盾先生的那句“难得的佳作”在当时广为人知。随后创作的《金瓜儿,银豆儿》、《铃铛儿》等等,还被翻译为英文、日文、俄文等。“他的童话作品当时在全国有影响。”
    管卫中在康乐县上的小学,在他上学的六十年代,儿童读物稀缺,管卫中读过的也就几本,至今还能说出名字,《十万个为什么》、《中国少年报》,零散读过的还就算得上是《金瓜儿,银豆儿》。“一直不知道它是我们甘肃作家写的,直到多年后和赵燕翼先生在文联共事后,才知道是他的作品。”
    “好看。想什么来什么,很吻合孩童的心理。”管卫中现在还记得自己当时读这本书的感觉。
    《金瓜儿,银豆儿》讲的是一对无儿无女的老夫妻,开了一块荒地,栽种蔬菜过着苦日子,一年大旱,地里种的种子都不发芽,老两口好发愁。忽然有一天冒出了两颗嫩芽芽……结出了一个大金瓜和一个大豆荚。再有一天,大金瓜里出来个男娃娃叫金瓜,豆荚里出来个女娃娃叫银豆,就这样,金瓜和银豆帮助老两口把那块荒地变成了长满瓜果蔬菜的果园。不料,果园招来了李财主的妒忌,他想霸占这里……最后,金瓜和银豆凭借智慧和勇敢战胜了李财主,而贪心的李财主也被贪欲害得丢了性命。
    管卫中说,赵燕翼的创作呈现出两个形式,一种是童话故事;另一种是充满西部色彩的儿童小说。
    眼下,管卫中正在编写《二十世纪小说史》,他说,赵燕翼的童话创作会占有一席之地的。“他的儿童小说创作无法与其童话故事创作同日而语。”管卫中同时坦言,他个人认为,自“‘文革’之后,赵燕翼的童话创作或多或少失去了童趣,或许是年龄的原因。”
    “他的那个时代过去了,时代背景不同了。”管卫中说在认识赵燕翼先生是一位有特色的儿童文学家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现在看赵燕翼先生的童话,或许已有些“褪色”,但是一种开始。

  一位热心的好人

  据说,甘肃每出新人佳作,赵燕翼先生必亲自写信以资鼓励。
    高凯还在庆阳的时候,第一次来兰州参加省上搞的儿童文学活动,就是赵燕翼选他来的。“我能走上儿童文学创作之路和赵老师有直接的关系。”巧合的是,高凯的爱人靳莉多年前还在省儿童文学出版社当编辑时,就跟随赵燕翼到榆中去给一位农民女作者送书。
    这位农民女作者就是齐梅菊。
    上世纪90年代初她在上海一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儿童文学——《小驴驹灰灰》,引起了当时甘肃作协的关注,作协打电话到榆中县,希望县上能联系找到这个作者,但是得到的答复是齐梅菊所在的地方山大沟深,没有电话,无法联系。
    “后来,赵燕翼就问我住的地方距离齐梅菊家有多远,我说七八里路,他就说可能的话让我帮忙找一下。”79岁的农民作家金吉泰说,后来他就骑着自行车到齐家去了。
    “没多久,赵老师还领着出版社的编辑到我家来了一趟,给我送了一些书,鼓励我好好写下去。”大个子,为人随和是赵燕翼留给齐梅菊的印象。
    除此,在管卫中的印象中,赵燕翼也有点“自负”,“也算是一种自信吧,你能从他的言语中感受出来。”
    和高凯一样,金吉泰认为是《甘肃文艺》和赵燕翼推了他一把,把他推到儿童文学创作之路上去的。
    “1955年,我给《甘肃文艺》投了一篇小说《特别使命》发表后,我就去了一次木塔巷,认识了当时的不少编辑,包括赵燕翼先生。后来,像我这样的投稿者,每投一篇稿件,都会收到编辑写来的指导回信。记得一次,赵燕翼先生给我写来一封信,足足写了四大页,指出了我作品中的不足,还是用毛笔写的。哎呀,这样的事情现在根本是不可思议的。”
    “一个好人啊。”对赵燕翼先生,金吉泰做了这样的评价。
    杨文林比赵燕翼小几岁,1956年他到《甘肃文艺》当诗歌编辑时,赵燕翼已是那里的小说编辑了。到今年7月,杨文林整80岁,他说几个月前赵燕翼还在电话中答应等他过八十大寿时,给他画一幅骆驼。而他自己也想好了回馈赵燕翼的礼物——一首总结赵燕翼一生的诗,其中两句是“愿借明驼走千里,送我燕翼回故乡”。
    杨文林和赵燕翼的感情加深在特殊年份。“饥饿之年,人都饿得浮肿了,下乡几个月回来的赵燕翼居然还给我带了一罐蜂蜜,那是多宝贵的东西啊。还有一次,他得了稿费,请我还有一位友人到悦宾楼吃了一顿什锦火锅。”杨文林说他一辈子也不能忘记这些。
    赵燕翼先生85岁辞世,按中国传统算是“白喜事”,可杨文林心里觉得特别难受,哀思总是阵阵涌来,“木塔巷一起共过事的老友又走了一位。”
    春天,在这个一年最好的季节里,一个老人,安静地走了。

 

转载:http://www.gszj.net/Html/20110508636966926902.html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