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光明大手印》连载 >> 《光明大手印:文学朝圣》 >> 正文

读增长智慧、长养善良的书

2015-02-06 06:46 来源:www.xuemo.cn 作者:雪漠 浏览:46817355

 

新浪读书频道约我跟微博网友搞个对话,让我想题目。我最先冒出的,便是“不读书与心灵死亡”。

当然,我这里的“读书”,指的是读好书,读有益于心灵的书,读那些能塑造灵魂的书。

要是读增长欲望和贪婪的书,那不叫读书,那叫“吸毒”。

时下,许多人所谓的读书,大多是为了“用”,功利性很强。殊不知,这种小功利性的所谓读书,也许能取得暂时的“成功”,但对心灵、对人格的提升影响甚微,有时甚至有很大的副作用。初期的成功靠机遇,真正的大成功则取决于人格。

我说的读书,是指“道”上的读书,而不是“术”上的读书。

我曾发过一问:既然不读书我们死不了,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

没人知道,不读书的人虽然肉体上不会马上死去,但他们的心灵却可能为愚痴的侵蚀而死亡。

当然,那种死亡过程是缓慢且不易察觉的。你会在不知不觉中经历那种死亡。等那死亡真的降临时,你就会认为那些不喜欢读书的人真是幼稚,却不知道自己的心已经死了。

在我的生活中,曾有过许多爱读书的朋友,后来,他们大多不读书了。每次相聚,我都会发现他们早已被异化了。他们热衷的,大多是当时流行的话题,不外乎“钱权”、“名利”,或是“房子”、“票子”。此外,他们再也找不到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了。参加这样的聚会,真有些浪费时间。后来,我便索性拒绝了所有的邀请。

心灵死亡的人,实则是一具活着的僵尸。他们已成了社会的一个死去的细胞,因为他再也不能为社会创造一种价值。他们没有创造力,没有爱心,没有向往——或是他们将一种贪欲当成了向往。那些人所能做的,仅仅是浪费地球的资源。这种人要是无休止地繁衍下去,人类就真的成了地球的“癌症”。

心灵渐趋死亡的人,虽然肉体还能移动,有人甚至也活得很风光,但是他的心却是冰冷的。他们没有灵魂的热度,没有生命的激情,没有爱心,没有担当。他们的存在,仅仅是被一种惯性驱使着,新鲜的血液很难注入。如果他们没有自省和警觉,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真的“死亡”了。虽然他也能在世上多存活一些时间,但也仅仅是多浪费一些资源而已,对社会、对人类并不能贡献什么。

当然,有些人也并不是不想读书,而是这个时代充斥着漫天的“垃圾书”,如果缺少一双慧眼,就很容易在“垃圾书山”中迷路。很多人分辨不出哪些是好书,哪些是坏书,加上外界媒体及诸多短视名家的炒作和吆喝,使大众丧失了最基本的判断力。久而久之,很多人的心灵早已疲惫,对书也丧失了最起码的尊重和敬畏,对文化、对人文的东西不再重视,而追求急功近利和欲望的满足。

时下,到处充满了“坏书”和“毒书”,很多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不知不觉间堕落、萎靡、下滑、消极,终而不知不觉地“死”去。

这种堕落已成了群体的堕落。

不过,很多人并没有发现自己在堕落,这成了另一种意义的集体无意识。如果缺乏警觉,是很难发现那张庸碌大网的笼罩和腐蚀的,生命就会在网中慢慢流逝了。虽然也有些个别清醒者,想挣扎一下,但他很像网中的鱼儿,无论跳多高,落下时,仍会发现自己在网中。徒劳无功地跳几次后,他也会认命地随波逐流。

每个人必须从这种群体的堕落中自救。也只有如此,才能实现一个人真正的价值。

真正的自救,从读好书开始。要读那些能增长智慧的书,读那些能长养善良的书,读那些能让我们的心柔软并充满爱心的书。

吸收宗教养分,可以写出天籁

有人问我,如果把唱贤孝的瞎仙称为“陇上阿炳”,你觉得是否合适?我说,瞎仙和阿炳有相似之处,但阿炳更像艺术家,瞎仙则更接近于智者。这是贤孝中非常有趣的一点。

从某个角度来说,我的闭关,跟瞎仙的生存状态很近似。只是瞎仙们因盲而少了干扰,我却是通过选择一种离群索居的生活方式,来将这个世界对我的干扰降到最低的限度。因为,当我从生活中汲取了足够的营养,我的心灵已经成为一个独立世界的时候,就不再需要外面的光明来照亮我的写作了。正如我不像月亮那样,不需要借助太阳来让自己发光,而是我自己的心灵已经变成了太阳。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我从外部世界吸收了大量的营养,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博大丰富,拥有了各种生命体验,但我又是宁静、自由、不受任何东西——包括生命体验本身——的束缚时,我就拥有了无穷无尽的生命能量。我的所有生命活力、所有灵魂热度、所有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所有对生命的激情,都化成了我的能量,滋养了我的笔,接通了我与“上天”之间的线路,使我不只是一个写字的人,而是“上天”的一个出口。这时候,我笔下流出的文字,才可称得上是天籁。有的人以为我说自己的文章是天籁时是一种自夸,不是这样的,我所说的天籁,指的是一种从自性中流出的东西,它是一种远离机心、不加雕琢、非常本真的东西,是一种自然流露,它与大自然、与整个宇宙是一体的,故而,我称之为“天籁”。我认为,真正的天籁不该是一种由世俗机心所造出的精致玩物,而应该是这样一种本自天成的东西。本自天成的东西从真心流出,它首先感动了自己,所以也定能感动一些跟自己有缘的人。是故我常说,语出真心,打人便疼。当你也能从自性中流出最美、最真的文字时,你便也能写出天籁。

不过,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吸收一种来自于宗教的营养。我认为,在诸多的文化——包括宗教文化——中间,只有佛教文化才能让一个人的心灵达到完完全全的自由与自主,因为只有佛教文化才主张破除所有的执著。一切执著都会让人停留于表象,而忽略事物的本质,这样一来,人就会变得盲目。所以,从宗教文化中汲取营养的作用在于,使人能够超越表象的束缚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但又不像生物学家解剖青蛙那样,让人产生一种生硬、冷漠。因为,宗教的智慧赋予一个人洞察的眼光,宗教的慈悲则让一个人在面对世界、面对他人时充满了一种母亲般无私的爱,有一种非常博大的爱与包容。

但我提倡文学从宗教文化中汲取营养,并不是说文学要接纳宗教所有的东西。比如,能给文学提供有益滋养的,是真正的佛教智慧与佛教精神,而非佛教形式,更非那种被歪曲的佛教文化。

真正能代表佛教的是超越的智慧,如禅宗的理念、大手印智慧,但是这些东西很难被大众所认可。为什么呢?因为现代人大多急功近利,他们对心灵的东西根本不感兴趣,他们更关心如何向外部世界索取更多的东西,比如世界的认可、金钱、地位、享受等等。当你对他们说要超越功利、不去在乎这个世界时,他会觉得你是疯子,是傻瓜,是自虐狂,甚至认为你被某种疯狂而不切实际的思想洗脑了。所以,佛教中的一些人才会用福报、因果等非常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东西来对外诠释佛教,但这些东西不是佛教的全部,也不能代表佛教的精神。真正的佛教所关心的,不是福报,甚至不是功德,而是一种终极解脱和绝对自由。当一个人,一个学者或作家能真正地实践并且证得他体悟的那种真理时,他就会非常宁静、快乐、逍遥,他不会在乎这个世界对自己有什么样的看法,是不是接受自己的观点,他不会去埋怨这个世界,更不会强迫这个世界接受他证得的东西。他仅仅是随缘地多做一些利众的事情,为这个世界多点一些“火把”,让那些寻觅中的人能找到他们需要的东西。仅此而已。这些人在佛教徒中所占的比例很少,就像金字塔的顶端。为什么呢?因为人类需要救世主,需要一个能保佑他们升官、发财、平安、幸福的人格化的佛菩萨。他们不知道,自己在乎的,反而是真正的佛教要打碎的东西。真正的佛教是无神论者,它反对奴性,反对迷信,反对一切束缚心灵自由、让人堕落的学说。

正因为如此,佛教不是消极的,它不是好多人以为的虚无主义。佛教与虚无主义最大的区别在于,佛教虽然认为一切都是无常的,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一切都不值得在乎,但佛教也提倡在无常中建立一种不会被岁月毁去的价值,也就是功德。这种功德,是人为世界创造的某种东西,是人的附加值。这种附加值,就是一个人的价值所在。如果一个人的存在能让世界变得更美,那么他的存在就是有价值的;如果一个人的存在不能为世界带来正面的什么东西,反倒给世界带来了一种负面影响,那么他的存在就没有价值。真正的佛教,提倡人们通过升华心灵,修正行为,来改变命运,将自己的价值最大化,因此,它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宗教。我认为,文学也应该如此。我们需要从宗教吸取精神和文化的养分,而非披了宗教外衣的心灵的枷锁。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