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光明大手印》连载 >> 《光明大手印:实修心髓》 >> 正文

怎样得到解脱?

2015-01-17 16:29 来源:www.xuemo.cn 作者:雪漠 浏览:47183409

那么,如何得到自由?如何得到解脱?

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有两种方式,可以得到自由或解脱。

第一种是因信得度,因为信仰而得到救度。人们依靠信仰的力量来消除自己的贪婪、愚昧、欲望,破除一种执著,最终得到解脱。比如,基督教的信仰者会信仰上帝、伊斯兰教的信仰者会信仰真主,因为这种信仰的力量,人们远离了痛苦,得到了快乐,并找到了他们向往的永恒而被救度,这就是因信得度。佛教中最能体现因信得度的就是净土宗,它认为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到极乐世界,信仰者甚至不需要非常多的繁杂的佛教教义,只要信仰阿弥陀佛,并遵循一种规则(戒律、仪轨等),就可以得到救度。这是得到自由、解脱的一种方式。

第二种方式是见即解脱。这个“见”就是见地的“见”、见道的“见”,正见和智慧,禅宗的明心见性就是一种“见”。大手印中契入大手印的“契入”也是“见”,即得到一种智慧。

人为什么要得到这个“见”呢?是为了破除一种执著。

什么是执著?执著有两种:

第一种是我执,即对自我的执著,认为自己是一个永恒不变的本体,并用自我来衡量这个世界,于是就产生了许多执著,比如因为执著而掠夺、贪婪,贪婪而得不到时就产生仇恨。实际上,这些纷纷繁繁的热恼、痛苦、仇恨都是由执著而来的。

另外一种执著是法执。在佛教中,把这个世界上所有心和物的现象都用“法”来代表,它不仅仅是一个方法的“法”,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精神和物质都是“法”。

对“我”和“法”的执著在佛教中,是必须破除的。当一个人破除了我执和法执的时候,他就会得到解脱。

我们举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执著好像寒冷,它把一杯水变成了一块冰。那么,这块冰如何才能解脱呢?只有通过某种特殊的方式把这块冰融化,它才会变成一杯水。当这杯水被倒入大海、和大海融为一体时,就叫解脱。佛教的某些流派中,将这种现象形象地比喻为子母光明会。

那么,如何把冰与大海合二为一?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是把这块冰直接投入大海,等到一定的因缘成熟之后它就会融化,这就是因信得度。追求往生的人就是往生到佛国去,在那儿机缘成熟后再开悟、解脱,就好像一块冰“往生”到大海里,靠大海里出现的诸多的顺缘来将它融化,这时那个体的冰就和法界的大海融为一体,从而得到解脱。

第二种是用你的智慧之火先融化那执著之冰,当冰化为水时再进入大海,跟大海融为一体,这就是见即解脱。在大手印文化中把破除执著之后和法界的光明融为一体,称为“子母光明会”,就是自己修道来的那份光明,与真理的、大自然的、法界的、人类和众生本有的那份光明融合为一的时候,就得到了解脱。换句话说,用信仰把你的执著之冰化为智慧之水,然后这智慧之水才可能和大海浑然成一体。一杯水只有融入大海时才会得到永恒。

虽然这个比喻不一定准确,但可以非常形象地告诉大家解脱是怎么回事。只有破除所有执著之后,解脱才能产生。所以,任何修炼的终极目的,就是破除执著。

佛教中认为破除执著的本质在于证得一种智慧。什么智慧?我们称之为空性。佛教中对空性还有一种说法叫“无分别智”。为什么呢?因为任何执著都源于分别心,因为有了分别心,才产生了执著,比如我和你的分别心、我家和他家的分别心、我们这个民族和别的民族的分别心、贫富的分别心……因为这些分别心而产生了一种不平衡的东西。当你证得了一种无分别心的智慧时,解脱才会实现。

注意!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没有分别心的同时必须俱足智慧。如果单纯的没有分别心,在佛教中被称之为“顽空”,例如一块石头没有分别心、一种物质没有分别心,但它们没有智慧。所以单纯的没有分别心是不够的,必须同时还要拥有一种智慧。

在大手印文化中、在香巴噶举的传承文化中,把无分别智称为“明空”。明空就是没有分别心、没有杂念妄念,还具有佛的三身五智。三身是法身、报身、化身;五智是妙观察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平等性智。就是说,佛的三身五智在那种明空中是同时俱足的。

在藏传佛教的许多佛像中,专门强调了这五种智慧,比如每一个本尊的头上戴着五个死人头骨,它就代表这五种智慧。没有这五种智慧的明不叫明。所以说,大手印文化认为明空俱足三身五智。在香巴噶举中,将这种大手印称为“明空智慧”,也称为“宝盒”,就是三身五智、明空都容纳于这种智慧状态中,只有和合在一起才有可能证悟。

<<上一章

返回目录页

下一章>>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