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性与治平:钱穆学术体系视角下的雪漠心学思想研究
1 引言:钱穆学术两大纲的背景与内涵
钱穆先生作为中国现代史学大师与国学宗师,对中国传统学术体系提出了极具洞见的划分方法。他将中国学术传统概括为"两大纲"——一是心性之学,一是治平之学。在钱穆看来,心性之学是"德性之学,即正心、诚意之学,此属人生修养性情、陶冶人格方面的",而治平之学"亦可称为史学,这与心性之学同样是一种实践之学"。这一划分不仅体现了钱穆对中国传统学术本质的深刻把握,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中国思想家的有效理论框架。
值得注意的是,钱穆特别强调这两种学术传统"交相为用,可分而不可分"的特性。他认为,心性学属于修养层面,而史学与治平之学则属于实践层面。具备了某项心理修养,便得投入人群中求实践。同样,也贵能投入人群中去实践,来作心性修养功夫。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构成了中国传统学术的完整体系,也是中国文化特殊性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以钱穆的这一学术划分为框架,探讨当代心学实践者雪漠的心性之学与其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雪漠作为一位融通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者,其心学体系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心性学的精髓,又有着独特的创新和发展。通过分析雪漠的心学思想及其社会实践,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钱穆所提出的"心性之学"与"治平之学"在当代的表现形态和价值意义,同时也能探索中国传统学术在现代社会的转化与应用。
2 雪漠心学对传统心性之学的继承与创新
雪漠的心学思想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度梳理和整合的基础上,他系统吸收了儒释道三家关于心性修炼的精华,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雪漠认为,心性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核心和基本契合点。"中国文化,虽然名相不同,体系不同,究其根本,都是在叩问自心,在自己的心中找一切的答案,寻觅生命的真谛"。这种对心性学的重视与钱穆的观点不谋而合,都抓住了中国学术传统的本质特征。
在整合儒释道三家心性思想方面,雪漠展现了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融通的思维方法。他对儒家心性学的吸收主要在于其人格修炼和积极入世的精神。雪漠指出:"儒家文化注重人格的修炼,注重积极入世,注重对社会的改造,故,在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变革和动荡中,儒家思想在安抚人心、平定秩序、维持和谐等方面,起了重大作用"。对于道家,雪漠则吸收了其"自然无为"的思想精髓,认为"道家文化,相对儒家而言,注重'避世',强调'无为',注重个人的修养和升华"。至于佛家,雪漠则重点继承了其心性论和超越精神,特别是禅宗"明心见性,即心即佛"的思想。
雪漠心学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真心"理论,这一概念超越了传统心学的局限,融入了现代视角。雪漠所说的"真心",是"人类本有智慧的主体性呈现,它是实现破执超越后的产物,是人本有的智慧主体,是自然智,是'天赋人权'"。这种"真心"具有五个特点:明变化(了解世界由条件构成)、能洞见(有洞察力和正见)、明选择(善于取舍)、如明镜(朗照主客体而不动摇)、远分别(超越二元对立)6。这五个特点实际上对应了五种能力:智慧力、洞察力、选择力、观照力和包容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心性修养体系。

表:雪漠“真心”理论的五个特点及其对应能力
雪漠心学的方法论强调"守真息妄,当下精进",这与传统心学的修养方法既有连续性又有发展。他主张通过"息灭妄心,学会认知真心、忆持真心、安住真心、妙用真心",这一过程需要"离相重精神",远离概念,直指心性,透过表象,触及人心。这种方法论不仅融合了禅宗的顿悟思想和儒家的渐进修养,还融入了现代心理学的元素,使得传统心学更加适应当代人的精神需求。
雪漠心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其超越宗教局限的开放性。他明确表示:"我一直强调,我不是任何宗教的教徒。我更愿意将人类所有的优秀文化当成我的营养"。这种立场使他能够打破教派界限,从更广阔的人类文明视角来探讨心性问题。雪漠倡导"远离宗教名相,远离宗教组织,淡化宗教礼仪,不谈宗教体验",而是主张"读书铸就信仰,文化照亮人生",强调"文化是永恒的主题,读书是信仰的方式;修行是行为的利众,破执是当下的关怀"。这种去宗教化的心学取向,使得他的思想更容易被现代社会接受和应用。
3 雪漠心学中的治平实践
按照钱穆的观点,心性之学必须与治平之学相结合,内在修养必须通过外在实践来体现和验证。雪漠的心学思想也不例外,他在建构心性理论的同时,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体现了心性修养与社会实践的统一。
雪漠的治平实践首先体现在文化传播与教育实践方面。他致力于将传统心性文化的精华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和传播。他说:"我倡导'读书铸就信仰,文化照亮人生',倡导'文化是永恒的主题,读书是信仰的方式;修行是行为的利众,破执是当下的关怀;远离宗教迷信,弘扬传统文化;倡导读书习惯,改善生命品质;重铸人格,贡献社会'"。这些理念不仅是一种理论主张,更是一种实践方案,指导着具体的社会文化活动。
雪漠通过文学创作和学术著述来实现其文化理想。他创作了大量作品,旨在"向这个世界展示一种东西"。这些作品虽然基于自家实践的感悟,但也是整合传统文化精华的结果。雪漠表示,他"只想改变我自己,并愿意将一些改变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而已"。这种通过个人体验分享来影响他人的方式,正是心性之学转化为治平实践的具体表现。
在实践方法上,雪漠提出了"借事调心"的理念,强调做事时心的境界和本体智慧的运用。他认为,做事的根本目的"在于借事调心,完善人格,贡献社会。我们的参照系非团体,非种族,善恶的评判标准不局限于部分人的利益,而是人类整体的共同利益"。这种方法将日常事务转化为心性修养的机会,使得治平实践不再是外在的、附加的活动,而是心性修养的自然延伸和必要组成部分。
雪漠还特别强调了文化整合与创新在治平实践中的重要性。他主张"从自心做起,首先进行心性的修炼,破除自己的执著,扫除自己的欲望,明白真理,证悟真理,融入真理"。但这种个人修养并非终点,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雪漠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是:"认知了真心,见到了智慧光明,便要安住于破执境界,用真心面对万事万物,做好每一件事,却不生执着,随缘任运,宽坦自在,安住当下,积极有为"。这种既积极有为又不执著结果的態度,融合了儒家的入世精神和道家的超脱智慧,是心性之学与治平之学相结合的完美体现。

表:雪漠心学中心性修养与治平实践的关系
4 钱穆与雪漠学术思想的对话与启示
通过钱穆的学术框架来考察雪漠的心学思想,我们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共鸣与互补。钱穆作为传统学术的总结者,提出了心性之学与治平之学的二分法,并强调二者的不可分性;而雪漠作为当代心学的实践者,则以其理论和创新实践展示了这种不可分性在当代的具体形态。
钱穆认为,中国学术的特质在于其内在的宗教精神替代了外在的宗教形式。他指出:"在中国文化体系中,不再有宗教。宗教在中国社会之所以不发达不长成,因儒家思想内本已含有一番宗教精神,可以来代替宗教功能了。此又为中国文化之一特殊点。而此项宗教精神之获得,则基于各人之心性修养功夫"。这一观点在雪漠的心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雪漠虽然吸收了多种宗教传统的智慧,但并不局限于任何特定宗教框架,而是直指心性修养的本质,体现了钱穆所说的"宗教精神"而非"宗教形式"。
对于心性之学与治平之学的关系,钱穆强调:"中国传统学术每喜欢评论人物,把人类分等第,如圣人、贤人、君子、小人等,此种皆自其心性修养与人格德性所到达之境界来分"。这种评价标准不仅关注个人的内心修养,也关注其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同样,雪漠也强调心性修养最终要通过行为利众来验证,他说:"一个人要是能改变自己,变好一些,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了"。两人都认为,心性修养与社会实践是统一不可分的。
然而,雪漠的心学思想也对钱穆的学术框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补充。首先,雪漠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心性之学的现代转化问题。他努力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传统心性文化的智慧,拒绝生僻深奥的理论和词汇,也拒绝训诂考据,试图直指人心。这种尝试为传统心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开辟了新途径。
其次,雪漠的"真心"理论为传统心性学提供了新的概念工具和修行路径。他提出的明变化、能洞见、明选择、如明镜、远分别等真心特点,不仅融合了传统儒释道的智慧,也融入了现代心理学和哲学的视角,使得心性之学更加系统化和可操作化。
最后,雪漠对宗教界限的超越和文化整合的尝试,也为传统心学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他公开表示:"我不是任何宗教的教徒。我更愿意将人类所有的优秀文化当成我的营养,像西部的老母牛那样,多吃些百草,好贡献出更加甘美的牛奶"。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使得心性之学能够摆脱传统宗教形式的限制,直接服务于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建设。
5 结论:心性之学与治平之学的当代价值
通过钱穆的学术框架来分析雪漠的心学思想,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传统学术在当代的延续和发展,也发现了心性之学与治平之学相结合的现代意义。这种结合对于应对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和文化挑战具有重要价值。
心性之学为现代人提供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础。在物质丰富但精神空虚的现代社会中,雪漠所倡导的心性修养帮助人们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意义。他指出:"这世界,有两样东西,令人目眩神迷参详不透,却又止不住探寻追问,一个是浩瀚的宇宙,一个是深邃的人心"。对心性的探索满足了现代人对精神生活的深层需求,为浮躁的现代社会提供了一剂清凉剂。
治平之学则为心性修养提供了社会实践的途径和验证标准。雪漠强调:"积极做事,但不执著于结果,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这种方法既避免了功利主义的局限,又防止了脱离实际的空疏,使得心性修养能够转化为具体的社会价值。同时,社会实践也成为检验心性修养程度的重要标准,体现了中国传统学术"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特点。
心性之学与治平之学的结合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有效模式。雪漠的实践表明,传统文化可以通过现代转化而焕发新的生机。他"依托传统文化中心性学说的传承和实践,打破教派的局限,打破宗教和文化之间的界限,从儒释道三家中汲取关于心性修炼的营养,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进行系统地研究、扬弃、消化和实证,然后重新整合,自成体系"。这种方法既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为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范例。
最后,心性之学与治平之学的统一为全球文明对话提供了中国方案的范例。钱穆曾通过中西比较指出,中国文化具有"和合性"特质,这与西方文化的"分别性"形成对比。雪漠的心学思想也体现了这种和合性,他主张"以人类为参照系,超越种族,超越国界,智悲双运,不可偏废"。这种超越文化界限的视野,使得中国的心性之学能够贡献于人类共同的精神文明建设。
综上所述,通过钱穆的学术框架来考察雪漠的心学思想,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传统学术的强大生命力,也发现了心性之学与治平之学辩证统一的当代意义。在21世纪的今天,这种统一将继续为中国文化的复兴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和实践路径。正如雪漠所说:"我只是一个标本,供一些愿意解剖我的人解剖用。对于我写的和说的,您能理解的,就当成作者的分享;您不能理解的,就当成作家的虚构。只要能让您读了多一点快乐,我就欣慰了"。这种开放、包容、务实的态度,或许正是心性之学与治平之学相结合的最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