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阅读 >> 文化部落 >> 正文

陈丹青对话蒋方舟:两代人的读书体会

2014-07-30 06:01 来源:www.xuemo.cn 作者:陈丹青\蒋方舟 浏览:50115734
内容提要:托尔斯泰写完《安娜》,自己说:“太质朴了,他们读不懂的。”

 

陈丹青对话蒋方舟:两代人的读书体会

陈丹青:媒体常要我荐书,我很作难。我读书太少。近年看老男人读的书:吴法宪、邱会作、吴国桢几位的回忆录。最近天天读台湾旅美散文家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三联出版),好看极了,生怕读完。我不认为这是政治书、历史书:我着迷的是细节——你爱读什么书?

蒋方舟:吴法宪、邱会作回忆录我也都读了,读时对其中的逻辑和人物关系特别清楚,看到细节也觉得可乐,比如邱会作讲他自己当供给部长(注:邱会作曾担任中央军委供给部副部长和总后勤部部长)时候拍领袖马屁,被李六如(注:曾担任最高检副检察长)批评,邱会作就让李六如当审计委员会的主任,骂全朝着李六如去了——无赖又好笑,简直像看电视连续剧,可是书搁下半个月,就忘了一大半。

陈丹青:哦!你厉害,读得进这样的书!你还知道李六如,50后们怕都忘了这人了。我见过李六如的养女,英气逼人,一身男装,是哪位烈士的遗孤——这种红二代子女的长相,如今没了——1976年她自愿奔赴西藏,才到几天,就被车撞死了。

蒋方舟:“红二代子女的长相”该是什么样子,我没有见过,也想象不出。

书里的这些人物,我也几乎没有面貌的记忆和对照。吴法宪也好、邱会作也好,甚至林彪、彭德怀,在我的脑海中都不曾有过具体的刻板形象,所以看到他们的不为人知的细节,也不觉得兴奋。就像无意中知道了谜底,却不知道谜面是什么。

陈丹青:我们那时没文艺电影,只有党政纪录片,一个个依次进入会场,几张脸看得太熟了——就像你们看熟了港台韩日电影明星——你看,人会在同一本书中各自“扫描”并“下载”不同的细节。我感兴趣的是吴法宪、邱会作在大会堂福建厅如何被收押,还有邱会作被捕前些年奉命捉拿杨成武的过程:上车押送途中,他紧挨着杨成武,全程偷偷紧握老上级的手,意思是“我也是不得已啊”。

蒋方舟:我对杨成武被捕那段印象也很深刻。忘记是在邱会作还是黄永胜的回忆里看到的,杨成武被捕的时候,见到周总理,立刻叫他,总理在几十米远就伸出胳膊,手掌对着他,着急地说:“你什么都不要说,不要说!”我对这个细节印象极深,大概是因为有些喜感吧,而且很真实,很中国。

我把这些书全当小说素材来读了,看人性在重压之下和复杂人事当中的变化。

陈丹青:那可不是“喜感”,那是“高处不胜寒”,时时事事都有难言之隐——其实从来如此。

蒋方舟:所有书的类型里,我还是喜欢读小说。上个月去俄罗斯,路上重读了《安娜·卡列尼娜》,发现竟然写得这么好,鲜活又丰盈——我小时候出于被大人夸奖的欲望,读了很多经典,完全读不出好来,读出的好又全是错的,现在只能一部部返工。

陈丹青:我们十来岁读书,不是“大人”的意思,更不等着夸(大人反倒担心孩子读书“中毒”,“文革”时,“大人”们个个紧张)。那年月没有媒体和娱乐,读书解闷,谁都读。上海弄堂口小混蛋闲站着,开口闭口《基督山恩仇记》、《邦斯舅舅》、《安娜·卡列尼娜》之类,现在想想简直荒谬。

大匠师都写得朴素透顶,文艺青年初读,总想找文学牛逼,常是会错意的。托尔斯泰写完《安娜》,自己说:“太质朴了,他们读不懂的。”好几位作家的经验和你类似,包括王安忆。她四十来岁时告诉我:“《复活》写得真好!”此前她显然读过,没觉得“好”。《复活》比《安娜》更质朴,几乎看不出技巧。这是可追究的经验,但我不知如何追究。

蒋方舟:我觉得自己现在能读懂安娜了,还没读懂列文。过几年再重新读一遍。

陈丹青:我看书不求甚解,不知道懂不懂。我喜欢留心次要人物:《战争与和平》的炮兵排长屠升、被俘的农民卡拉塔耶夫,还有那些军中的副官、侍从、马夫等等。托尔斯泰和曹雪芹写随便什么,都是如见其人。

蒋方舟:这两年最惊喜的小说,是美国一个1959年出生的小说家乔纳森·弗兰茨写的《自由》,厚得要命,也是没有用任何叙述技巧,只琐碎地讲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故事,因为作者相信如今的美国,就像托尔斯泰时期的俄罗斯一样——是世界的中心,所以足以用一个家庭来承载一个时代的主题。我从来没去过美国,可是读完之后觉得自己仿佛去过。

这部小说只讨论一个问题:自由给人带来的困境。看得我胆战心惊,羡慕嫉妒:我们还在垂涎自由,人家已经在探讨自由的伤害。

陈丹青:有部好莱坞电影讲女同性恋家庭,请人代孕,俩孩子。好真实。那是“后女权主义”语境,亦即,他们的苦恼而尴尬,远在我们的将来,而我们正活在他们老远老远的过去。余皆类推:我们这类“前自由社会”的经验,人家祖父辈早经如此这般。我在纽约遇见几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聊起约翰·列侬,我忽然警觉:那是他们的青春记忆,我们这里的同龄老汉,听的是样板戏啊。

蒋方舟:我几年前刚上大学的时候,看李安的《制造伍德斯托克》,还有一部叫作《成名在即》的电影,看得特别激动,引为自己青春期的精神写照,那其实是人家在怀45年前的旧了。我的激动在当下的时空完全找不到共鸣,非常尴尬。

陈丹青:“激动”,“尴尬”,“找不到共鸣”,都是珍贵的感觉。好作家时时处处发现与众人不谐不合,暗自发狂,这一切会灌进小说。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