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阅读 >> 创意写作 >> 正文

天路之旅(二)

2014-06-01 07:40 来源:www.xuemo.cn 作者:江月 浏览:50264448
内容提要:那深蓝色的湖水就像一颗晶莹的宝石,镶嵌在高原上。阳光下泛起粼粼波色。

天路之旅(二)

\江月

大昭寺——金色的圣殿

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区的中心,是西藏第一座,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汉藏结合的木结构古建筑。没进大昭寺,站在大门外的广场上仰望大昭寺顶上金碧辉煌的金顶、金光四射的法轮和升腾在白塔之上的缕缕香烟;目睹着寺门外那一片被信徒们磨得平滑如镜的青石板和正在用非常虔诚的动作做着:站立——匍匐在地——双手从两侧地上一直推向头顶作五体投地状磕着长头的信徒们那恒古不变的动作,你就已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些藏民们对宗教的信仰程度和大昭寺在藏民心中的位置;而围绕着大昭寺终日不散的袅袅香烟则更赋予了大昭寺几分神秘几分灵气。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藏语的意思是经堂。“大昭”藏语为“党康”意思是释迦牟尼,就是说有释迦牟尼像的佛堂。而这尊释迦牟尼像便是当年入藏的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加牟尼12岁时等身镀金铜像——觉卧佛像。它在佛教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是众游客参观的要点,更是大昭寺的镇寺之宝。

不过,据藏文史籍记述,大昭寺内原供奉着的是当年尼泊尔尺尊公主嫁松赞干布时所带的陪嫁释迦牟尼8岁等身坐像不动金刚佛像;8世纪前半期唐金成公主嫁到吐蕃后,松赞干布之孙芒松执政时,将其移置小昭寺,而将当年文成公主从长安所带的释迦牟尼身为皇子,12岁时的鎏金等身铜像——觉卧佛像迁至大昭寺大殿正中供奉至今。由于这尊佛像是从古印度流入中国,又经唐代文成公主带入西藏的,所以该佛像就更是珍贵,它不仅凝聚着久远的历史和藏汉交流的深情厚意,也与大昭寺门前最著名的唐蕃会盟一起成为汉藏友谊的历史见证。

觉康大殿是大昭寺的主要建筑,大殿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12岁的等身金像;围绕金像的四周皆为小型佛堂;大殿两侧配殿中供奉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等的塑像;最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其中一座小型佛堂内的塑像竟全是男女双修的密宗双修佛像。大殿内还有近千米的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和《大昭寺修建图》,护法神唐卡等。

走上大昭寺顶楼的平台,只见四座巨大的金顶和法轮在六月的骄阳照射下发出令人眩目的金光。站在平台上,你就如置身于一片腾起的金色烈焰中。大昭寺的顶层分别建于公元14世纪中叶和17世纪。站在平台上遥观远处的布达拉宫,只见艳阳下的布达拉宫显得分外壮观分外宏伟。

达赖喇嘛驻地——布达拉宫

在大昭寺顶楼的平台上遥望对面红山顶上顺着山势而建,宫宇叠砌迂回曲折的布达拉宫时,只见这一片宫殿建筑巍峨耸立气势磅礴,红白黄三色的殿宇在之字形的台阶连接下呈梯状肃立于红山之巅。辉煌的建筑群在耀眼的阳光照射下显得既堂皇壮丽又肃穆庄严。

“布达拉”为观音胜地普陀洛迦的梵语译音,意为观音慈航以普救众生。布达拉宫始建于吐蕃王朝第32代松赞干布时期(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与唐联姻,为迎娶文成公主,在此首建宫室,当时称“红山宫”,后来随着吐蕃王朝的没落该宫被逐渐毁弃。公元17世纪时,五世达赖喇嘛在红山宫的旧址上重新建造了宏伟的宫殿,称“布达拉宫”。此后这里一直作为西藏政治和宗教的中心而被人膜拜。

布达拉宫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其海拔为3700多米,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高达110米。

从正大门进入布达拉宫,顺着之字形石铺斜坡路拾级而上,穿过重重幽暗弯曲的走廊一路走去,只见布达拉宫全部的建筑均体现了藏族传统的石木结构碉楼形式和汉族传统的梁架、金顶,藻井等艺术特点。在空间组合上,又是院落重叠、回廊曲槛、,因地制宜,主次分明;即突出了主体建筑,又协调了附属的各组建筑。上下错落、前后参差,形成了较多空间层次。人在宫殿中转,转着转着不觉就迷糊了。竟分不清自己究竟从哪个门进哪个门出;从哪个楼梯上从哪个楼梯下了。望着前后左右一间间建筑相同,殿内均坐了佛像的殿堂,你不能不在心里为这建筑史上的奇迹而感到惊叹。

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分两大部分,一是红宫,是布达拉宫的居中建筑,安放着5世到13世(6世除外)达赖喇嘛的真身灵塔和各类佛殿,是宗教活动场所和祭祀的场所。佛殿里不绝于耳,从喇嘛及膜拜者嘴里不时飘出的嗡嗡颂经声,更给这些包金镶玉包裹着喇嘛高贵肉体的灵塔增添了几分神秘,几分萦绕遐迩的灵气。该宫殿内的8座达赖喇嘛法体灵塔中,以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最为高大,最为壮观华丽。其高为14.85米,塔身用金皮包裹镶珠嵌玉,据说共用黄金11万余两,珍珠、宝石、珊瑚、琥珀、玛瑙等18677颗。二是白宫,是红宫两侧的殿堂,也是达赖喇嘛们生活起居和政治活动的地方。白宫是以松赞干布时建的观音堂为中心的7层建筑的白色宫殿。

布达拉宫内还收藏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工艺品。尤其是每一座殿堂的四壁和走廊里,几乎都绘有壁画。全宫50000多平方米色彩鲜艳,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壁画简直堪称布达拉宫的一绝。它包括了宗教故事,风俗民情,人物传记和历史事件。有历史上布达拉宫扩建场面的壁画;文成公主进藏的壁画;五世达赖进京觐见顺治皇帝的壁画;十三世达赖觐见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壁画等等。

而宫中的近千座佛塔、上万座佛像、大量的唐卡以及贝叶经、金珠尔经、明清两朝皇帝封赐达赖喇嘛的金册、金印、玉印、诰命及许多华美精致的卡垫、华盖、法器、帐幔、锦缎、金银器皿、瓷器和石器等简直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当你流连于那些佛相庄严的佛像中,看着一个个和尚一边念颂着经文一边专注虔诚地为佛灯添油时,一种随周边肃穆庄严气氛感染而萌发的虔敬之心便不由得随境而生。什么荣辱得失、背时劫运;什么八万四千种烦恼、人就是烦恼树;这所有的一切不过都是人生的一种幻觉罢了。在那座拥着上万座佛像的无上境界中,我只觉得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在默默地注入我那被尘世所累的心田,一种超凡脱俗的清醇之气便不由得从内心深处油然升起。

布达拉宫无论就其木石交错的建筑方式,还是从宫殿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来看,你都能感受到它别具一格的独特性。而且那统一的花岗石墙身、木制屋顶及窗檐外向上挑起的奇特设计、铜瓦鎏金的金顶装饰及由经幢、宝瓶、摩羯鱼金翅鸟做脊饰的点缀,无不使得宫殿于肃穆庄严中显出一派金碧辉煌、富丽堂皇来。而站在布达拉宫的屋顶平台上遥看拉萨河及野外的风光,则更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班禅大师驻锡地——扎什伦布寺

扎什伦布寺在藏语中是吉祥须弥的意思,是历代班禅大师驻锡之地。公元1447年由宗喀巴的著名弟子根敦珠巴(即1世达赖喇嘛)主持兴建,历时12年建成。历代班禅不断修缮,扩建遂有今日规模。它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后藏地区最大的寺庙,也是历代班禅举行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该寺依日喀则城的尼玛山而建,层叠的建筑群毗连错落,气势磅礴,虽历经500多年依然金碧辉煌,色彩绚丽。

扎什伦布寺最宏伟的建筑是强巴佛大殿和历世班禅灵塔殿。

强巴佛就是未来佛,据宗教解释:弥勒佛将在释迦牟尼圆寂后50亿年,继承弘扬佛法的大任。西藏佛殿里供奉的弥勒佛与内地佛殿中供奉的弥勒佛不同的是西藏的弥勒佛佛体没有内地的那么肥胖,也不是笑口常开大肚大量的模样。他佛相端庄秀丽,雍容优雅,简直就是一尊唯美的造像。

强巴佛大殿是九世班禅曲结尼玛于公元1914年修建的,建筑面积860平方米,高约30米,佛殿内供奉着扎什伦布寺的象征——强巴佛(即弥勒佛)。它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一尊鎏金青铜强巴佛坐像。大殿共分五层,一层是强巴佛像的莲座殿,二层是腰部殿,三层是胸部殿,四层是面部殿,五层是冠部殿。每层可以看到强巴佛的不同部位。据说,佛像底座高3.8米,佛身高26.7米,面部长4.2米,耳长2.8米,肩宽11.4米,手长3.2米,脚长4.2米,掌宽1米,中指粗1米,鼻孔里可容纳一成年人。佛像共使用黄金278公斤,紫铜105万公斤,镶嵌各种珍贵宝石1400多颗,仅大佛像的眉间就镶嵌特大钻石1颗,蚕豆大的钻石30颗,珍珠和其它宝石60多颗,是由900个工匠花9年时间完成的。该佛像神态安祥,佛相庄严,举在胸前的佛手似乎能轻轻地弹去人们郁结在心间的千古忧伤万种愁绪。望着沐浴在一片金色的光波中的佛像,我似乎从他那张慈祥的佛脸上看到了偶尔一露阳光般的微笑。它让我感受到了一份内心的安宁与淡泊。

这尊世界上最大的铜佛像所穿的袈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据史书记载,强巴佛曾更换过三次袈裟,最近这次是198510月由四川阿坝州的活佛阿旺罗桑出资,从各地请了六名有经验的裁缝赶制一个半月才完成的。袈裟共用绸缎3100米,丝线18公斤,各类花边和缀饰不计其数,这件精美绝伦的袈裟穿在强巴伟巨大的佛身上,使整个殿堂熠熠生辉。壁内四壁上有以红底金线描绘的千尊弥勒佛像,整个强巴殿显得既庄重肃穆,佛相庄严,又美轮美奂精致无此。

扎什伦布寺的班禅灵塔:主要是四世班禅灵塔,五至九世班禅合葬灵塔和十世班禅灵塔。

曲康夏,也就是四世班禅灵塔殿。它建于1666年,是扎什伦布寺最早的灵塔殿。殿内灵塔高11米,其形状与布达拉宫达赖喇嘛灵塔相同,惟塔身是以银包裹(达赖灵塔都是以金包裹),另镶珠宝。这位四世班禅是西藏历史上极有影响的人物,班禅活佛转世系统就是从他开始的。他担任该寺的第十六任法台(时年31岁)后,广为讲经说法,收徒传戒,创办了“默朗”大会。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三至十六为会制,新制了三十丈长的堆锈晒佛,修建了密宗院。他还为四世和五世达赖喇嘛剃度和传授沙弥戒:“班”是维吾尔语智慧之意,“禅”是藏语大的意思,班禅即“大智慧”也。

扎什南捷。这是五世至九世班禅合葬灵塔祀殿。据说,历史上这几座灵塔祀殿曾遭到严重破坏,各位班禅大师的遗骨已被混淆难以分辨。近年来在堂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十世班禅大师的亲自主持下,被毁的第五世至第九世班禅的灵塔祀殿得到了大规模的修复。1985年国家拨专款780万元。黄金217.7斤,白银2000斤,紫铜11277.5斤,水银1330斤,还有大量宝石、珍珠以及大量建材等修复了该塔。令人遗憾的是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因修复该殿时劳累过度,在主持开光大典期间不幸圆寂。

修复后的扎什南捷总面积为1933平方米,高33.17米。屋顶用紫铜鎏金覆盖,法轮,金装饰的小金顶错落有序,金光映日。门框上雕有龙、飞天和“堆经”,雕饰华美,造型端庄,四壁满绘佛祖释迦牟尼及弟子和格鲁派创始人及弟子和其它佛像画像。东面二楼回廊壁上有十世纪班禅生前的自画像,西面壁上是九世班禅画像。

五至九世班禅合葬灵塔高11.52米,银包金裹嵌满珠宝,塔基为四方形,四个台阶像征须弥山的四个阶层,灵塔上有半月形、太阳形和火焰形饰物;太阳象征宇宙,火焰象征苍天,月亮象征空气。塔身内安放着五世到九世班禅的遗骨,宝瓶处安有九世班禅塑像。

释颂南捷,即十世纪班禅灵塔殿。19891月,十世班禅大师由北京回日喀则主持前5位大师遗体合葬灵塔的开光典礼。由于操劳过度心脏病突发。经中央、日喀则医疗专家组多方抢救无效,于128日在驻锡地德钦格桑颇章圆寂。为了表彰大师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佛教、热爱本民族的伟大业绩,在其圆寂的第三天,国务院就作出决定,为大师修建一座供奉法体舍利的金质灵塔祀殿。国务院拨款6400万元,黄金600多公斤,白银200多公斤以及其它珍贵材料,历时3年,灵塔于1993年建成开光,这座灵塔命名为“释颂南捷”意为天堂、人间、地下三界圣者的灵塔祀殿。也是扎什伦布寺中唯一的一座金质灵塔。

“释颂南捷”大殿主体为钢筋水泥框架结构,用花岗岩砌成,殿墙厚达1.83米,达到八级防震要求,整个建筑以西藏古代宗教建筑风格为主;塔内装藏十分丰富;塔的四周绘有许多佛的画像;塔身覆盖具有民族、宗教特色的金顶;加上一排经钟,金光闪闪,雄伟壮丽。大殿内四周壁上绘有藏传佛教各教派著名高僧业绩等的精美壁画和九世班禅和十世班禅的肖像,殿内栋梁门框都刻满了各种彩雕纹饰等。

措钦大殿则是扎什伦布寺中最大和最早大经堂建筑,大经堂东面由回廊围成,约500平方米的天井式院落是班禅大师向全寺僧人讲经说法的地方。

矗立于扎什伦布寺北面的尼玛山山腰上,高32米,底长42米的展佛台,则是为每年藏历5月展佛会展示佛像所建筑。按惯例五月十四日展示过去佛无量光佛(燃灯佛),十五日展示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十六日展示未来佛强巴佛(弥勒佛)。展示时,将巨大的佛像唐卡挂在几十米的展佛台上,让僧众和信徒拜祭。那时侯,挂在展佛台上的佛像在艳阳的照耀下金光闪闪的,人们便称之为佛光。几十里外都能看到这四射的金光,这就是佛光普照了。只可惜我们去的不是时候,无缘看到这普照的佛光。

圣湖

(一)

羊卓雍湖,玛旁雍错,纳木错并称为西藏三大圣湖。“错”即“湖”也!

进藏的第三天上午我们乘车顺着中尼公路,沿着拉萨河河谷,雅鲁藏布江支流一路直奔被裹挟在冈巴拉山和卡惹山之间的羊卓雍湖而去。

羊卓雍湖也称“羊湖”,藏语即为天鹅之湖,海拔4446米,面积近700平方公里,水深3040米,是西藏喜马拉雅北麓最大的内陆湖。属低浓度咸水湖。这湖甚为奇妙的是,它的水源来自四周的雪山,但却没有出口,雪水的融化和蒸发能达到自然均衡,就如一个有着自然调节系统的大水库。

翻越5030米的冈巴拉山口,站在山口处俯视被挟裹在冈巴拉山和卡惹山之间的“羊湖”,只见羊湖显得狭长呈带状,平静无澜的碧蓝湖水顺着峡谷的宽窄在视野里无尽地铺开,就仿佛是画家用笔画上去似的,给人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远远望去,在日光的照射下,深浅不一,有着许多色块的湖水似乎被笼罩在一片淡蓝色的薄雾中。

由于山高风大空气稀薄,站了不一会大家就觉得胸闷气喘的,于是都不敢久恋地端着相机朝着峡谷中的一碧湖水匆匆地拍了几张照后,便赶快回到车上,草草地结束了“羊湖”之旅,乘车赶赴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则。

(二)

进藏的第五天上午,我们乘车顺着青藏公路,翻越海拔5190米高的那根拉山口,在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山口,对着山峡中的纳木错湖,匆匆地留了几张远景照后,就一路直奔久负盛名的“圣湖”纳木错实地而去。

汽车刚刚在纳木错湖区停车场停下,一车子人便都急急地拿了相机直奔湖岸而去。可当我脚踏着松软的湖岸沙石路没走多远,就开始觉得两腿发软胸闷气喘,迈不动步子了。毕竟是海拔4718米的高原么!没办法,为了保存体力,我决定不作费力的挣扎,连忙雇了一匹白马让它驮我到离湖岸几百米远的湖边去。

一到湖边,我的眼珠就被眼前那浩渺宁静深蓝色的湖水牵扯住了。那深蓝色的湖水就像一颗晶莹的宝石,镶嵌在高原上。阳光下泛起粼粼波色。水天相融,浑然一体。远处,念青唐古拉主峰格外清晰,峰顶白雪皑皑。山影倒映在水面上。随着微风掠过荡起的涟漪恍恍然地在波光闪闪的湖面上晃荡着。这时候看天,天是那么地蓝,那么地近;看水,水是那么地清,那么地透。天的蔚蓝与湖的深蓝交相辉映,仿如绝尘净域,圣洁得令人肃然起敬。我忍不住地俯下身去掬起一捧净水,竟突感一股冰凉彻骨的“寒流”自手指而入渗透全身,在这六月的骄阳热射下,我还是不由得打了个寒颤。“这湖水好冰啊!”我惊叹道。

纳木错是我国的第2大咸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总面积1900多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718米,东西长70多公里,南北长30多公里,最深处约33米,宁静、辽远、圣洁的纳木错在藏语中为“天湖”之意。蒙古语称“腾格里海”。该湖湖水主要来自于念青唐古拉的冰雪融化,沿湖还有不少溪流注入。湖水清澈无比,湖底鹅卵石清晰可见,湖里盛产细鳞鱼和无鳞鱼类。可以说生活在西藏湖泊中的鱼类是比较幸福的,因为它们不会遭受人类的捕杀之苦(藏民敬畏鱼类跟敬畏神明一样,他们不吃鱼)。

传说,纳木错是帝释之女,念青唐古拉之母,被视为人们必去的神圣之地。几百年来,无数人虔诚地来到纳木错,只为转经。羊年转湖,马年转山,猴年转森林被认为是佛的旨意。纳木错是身、语、意之圣地。牧民告诉我们如果能绕湖行一周,便能得到渊博的知识和无量功德。舍去恶习痛苦,最后获得正果。望着这纯粹至极、动人心魄的“圣湖”,我想,要不是因高原反应和时间关系,我还真的想绕湖一周去转它一转呢!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