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阅读 >> 域外传真 >> 正文

《老人与海》的背后:海明威的倔强

2013-01-08 08:32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佚名 浏览:58350855
内容提要:他的一切全是老的,除了眼睛。眼睛和海一个颜色,很愉快,没有战败过。

 

《老人与海》的背后:海明威的倔强

 

整整六十年前的19529月,纽约乃至美国各大城市的报刊亭摊主陷入一种前所未有的奇怪亢奋中,从月初开始他们脑子里就始终萦绕着两个关键词:“欧内斯特•海明威”和“售罄”。91号上摊的《生活》杂志海明威专号,初印不过50000册,被一扫而光之后大量加印又再次售光,甚至创下了两天内就销售了530万份的惊人纪录。就是在这期杂志上,欧内斯特•海明威发表了他人生中最后一部重要作品《老人与海》。而杂志封面上的这位硬汉派作家,眉头微锁。

 

伟大作品的背后

 

“他的一切全是老的,除了眼睛。眼睛和海一个颜色,很愉快,没有战败过。”《老人与海》张爱玲译版(1952

 

和老渔夫桑蒂亚哥如海洋一般的蓝眼睛相比,世人印象里的海明威,自1952年就没再以愉快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过。《老人与海》中,老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鲨鱼在离海岸遥远的湾流中孤独地搏斗,最后带着被鲨鱼啃光的沙丁鱼骨架“战利品”返航。很难界定老人的惨烈搏斗是胜利还是失败,也很难说《老人与海》这部作品到底是在海明威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下完成的。据当时认识他的人后来回忆,那一年他在古巴尽情垂钓,并且随身总是带着一壶酒,晚上还要去酒吧狂饮冰冻代基里(FrozenDaiquiri),就在这种狂放的状态下海明威在古巴完成了这部中篇。晚年时性格暴烈的海明威貌似也并没怎么和人探讨他的创作思路和心得。在《老人与海》出版前,海明威曾扬言要把那些指责他作品的评论家揍成一摊烂泥,并且发誓要写一部“让那些狗娘养的闭上臭嘴的作品”。《老》出版后,评论家们议论纷纷热烈探讨老人象征什么,大海又象征什么时,海明威只漠然地回答说老人就是老人,大海就是大海。他顺便还讥笑似的补充说如果硬要扯象征的话,里面只有鲨鱼还有点象征意义鲨鱼就象征着评论家。

 

连去拍摄他的杂志摄影师也差点被他吓跑。1952年就在《老人与海》大卖之后《生活》杂志为了延续当时正盛的海明威热潮,派当时著名的摄影师阿尔弗莱德•艾森塔斯特(Al-fredEisenstaedt)前往古巴。他的任务是拍一组海明威的近照来搭配一部新的短篇小说。艾森那次艰辛又胆战心惊的拍摄历程让他几年后谈起当时情景时只不停地使用“可怕”、“阴沉”、“像一只野骡一样跳上跳下”等词句。他回忆说哪怕细小的言语冒犯都会让海明威陷入狂怒之中:“他会去得罪每一个人……他拿起手杖狂打着石头,还脱了衬衫撕成了条状……于是我带着摄像机跑掉了,因为他也许还会杀了我……”在1956年的一次口述回忆中可怜的阿尔弗莱德•艾森塔斯特如是说。不仅如此,海明威还很抗拒拍摄工作,一发现照相机正对准自己就会叫“走开!”,因此艾森的那组记录照片大多都是偷拍的。艾森塔斯特表示拍摄“老爹”海明威是其面临的最困难的任务。

 

1952年老人与海创作前后,酗酒通常是人们对于海明威的第一印象,艾森说:“这个人早上一起来就开始喝酒,喝杜松子酒和琴酒。他还有一个每时每刻都能提供酒给他喝的司机。”多年之后,海明威当年在古巴夜里狂饮的代基里酒成为仰慕者们纪念他的一种方式,这种由朗姆酒为底加入酸橙汁或柠檬汁和糖混合的加冰鸡尾酒,也得到作家们的追捧。

 

那一年是1952年,海明威在古巴海岸的艳阳下,以狂放暴烈的姿态燃烧着他的生命。他以当年发表的《老人与海》获得普利策奖,两年之后又同样因为这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一年,距离他最终结束自己的生命,还剩下9个年头。

 

硬汉派的倔强和毁灭

 

电影《搏击会》中,爱德华•诺顿饰演的男主角在和“另一个自己”布莱德•皮特兴致勃勃地讨论最想与之对打的名人是谁时,代表“随心所欲”和“自由意志”的后者回答:“海明威。”是的,如果你期待和你过招的对手拥有强悍不轻易被打倒的意志,硬汉派文学代表海明威会让你打到很爽,无论比赛结果如何都绝对酣畅淋漓。

 

在世人回忆起海明威时,他傲慢、冷漠、玩世不恭、不近人情的关键词总是会首先冒出来,还有沉溺于酗酒、热爱打猎、捕鱼,和女人厮混、经常在公共场所打架等等,像是填满这个作家生活的全部要素。然而这也许只是表面而已。海明威很年轻的时候在巴黎结识了英国著名意识流作家詹姆斯•乔伊斯,这位受海明威无限景仰的前辈这样形容他:“一个如此敏感的人,却硬要充硬汉”。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以记者身份加入美国红十字会战场服务队,被炮弹炸伤,落下了237处伤痕。海明威在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描写了从战争中走出来的年轻人身心所受的创伤。主人公巴恩斯是一名美国记者,战争使他脊椎受伤丧失了性功能。他与英国人施利夫人相爱,却无法结合。有人就因此把这部小说看成是海明威的自传,认为战争中的创伤殃及了他的性能力,但海明威从来没有放弃过和女人厮混,身边也很少缺过女人陪伴。1921年,海明威与音乐家哈德莉结婚,生有一子。1927年,他与女作者波林结婚,生下了两个儿子。因为海明威先后与两个女人传出不正当关系,1941年,波林忍无可忍,离开了海明威。1944年,海明威与作家玛莎结婚,后来因战争分手。1946年,他与女记者玛丽结婚,并同时与多个上流社会的女人以及女演员有暧昧关系。所以海明威是因为性功能障碍而自杀的传闻纯属无稽之谈,但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这种基于毫无根据臆测上的论断还依然出现在文学评论里自以为是的作家分析中。

 

与同时代的作家菲茨杰拉德等人不同的是,海明威以描写生活中的溃败(比如老人最后的战利品只是空空的鱼骨)来展示以永不绝望的勇气来对抗命运。霍夫曼(DanielG.Hoff-man)在评价爱伦坡、克雷恩和海明威三人作品共同点时那段描述,也许最能概括《老人与海》的精神。霍夫曼说這三位作家仿佛位于“估计遥远的前方”描绘着宇宙中生命的真实状况,“在宇宙中,力量是恒定法则,爱是劫数,上帝是冷酷的,人类的命运注定是痛苦的,希望被化为展现勇气的可能性,而勇气的报偿是自我牺牲。”

 

而关于这自我牺牲的惨烈,海明威不仅用了文学的力量展示,还有他生命谢幕的方式。张爱玲在1952年底翻译完《老人与海》第一部中译本后曾说:“书中有许多句子貌似平淡,却是充满了生命的辛酸,我不知道青年的朋友们是否能够体会到。也正是因为我太喜欢它了,所以有这些顾虑,同时也担忧我的译笔不能传达出原著的淡远的幽默与悲哀”。

 

名誉、金钱和地位,都并不是一个伟大作家在拥有它们之后可以平静生活的要素,作家探索的命题和作品的灵魂才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明威那会儿还是一个“身材结实、宽肩膀、头形端正、有深棕色的头发和小胡子”的年轻人,到达意大利前线之后,在一次关于战场上死亡情形的讨论里,一个叫埃里克的士兵向海明威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一句戏剧台词来消除彼此对战争残酷的恐惧,这句台词出自《亨利四世》:“真的,我并不在意死亡;人只能死一次;我们都欠上帝一次死亡……随便怎么个死法,今年死明年死都一样。”他把这种对死亡的看法写进了给父母的信中。而在家族的隐隐的影响里,也许海明威的父亲的自杀也给他留下了强烈的冲击。他曾诅咒过父亲的懦弱,但后来观念却又发生改变,认为父亲的死很壮烈。《老人与海》有这么一句话:“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海明威的一生,毁灭和打败一直都分得很清楚。

 

与死亡总是擦肩而过的海明威,在多舛的命运里从来没有和伤痛脱离过干系。从一战开始,上天仿佛一直在和他作残酷的对决。《老人与海》出版的第二年,海明威带着多处旧伤却再临噩运:在一次狩猎中,他先后遭遇两次飞机失事,扭伤了右肩、手臂和左腿,严重受到脑震荡,左眼暂时失明,左耳也暂时失聪,括约肌瘫痪,脊椎骨严重受伤,肝脏、脾脏和肾脏破裂,脸部、手臂和腿被严重烧伤。一些美国报纸甚至误发了海明威的讣告以为他当时已伤重不治。此外,在一个月以后,他更是在一次森林大火意外中受重伤。这些痛楚一直维持了很久,令他无法到斯德哥尔摩接受诺贝尔奖。在他的作品《有的和没有的》中,海明威认为猎枪能够解决所有心理、道德、病痛和经济难题。在写后期的自传性作品《流动的圣宴》时,由于陷入写作僵局,他甚至通过电疗来刺激自己。

 

196172日,欧内斯特•海明威在爱达荷州的维西亚小庄园叩动扳机,朝自己的头部开了一枪。他用一生的倔强和暴烈的姿态对抗命运,在文学创作中热衷于用最简洁、直接的字句表现力量、勇气、对抗、尊严、英勇和死亡的主题。死亡是他的终极探索命题,最后他以自己的方式实现了它。

 

 

附:

 

《光明大手印:参透生死》当当网专卖: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909708

 

《光明大手印》系列丛书邮购地址:http://shop35991997.taobao.com/

 

联系人:王静  联系手机:13830501212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