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聚焦 >> 繁體板塊 >> 正文

读书论世:信息时代,如何读书?

2011-02-24 17:09 来源:新华网 作者:人民日报 浏览:60614689

                  装得挺多,漏得也不少。 (曹一 绘)

  当前,各种各样的资料与信息蜂拥而来,人们不再为乏书可读而苦恼。但是,另一个问题却随之出现,那就是面对这铺天盖地、良莠并存的各类信息,我们如何选择?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阅读?从道理上讲,信息的丰富带给我们的应是视野的越来越宽阔,而不是阅读的越来越浮浅。——编者

    一、师力斌:莫远离“深阅读”

    传播媒介变了,阅读习惯也随之改变,这无可厚非。读书从来都有不同类别,何况“读”总比“毒”和“赌”好,毕竟它能获取信息、提升修养。但是,如果一种拒绝深度的浅阅读借助于媒介的力量,逐渐演化成社会上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阅读习惯时,我们是否该有所审视?

  阅读之深浅,并非小事。往小里说,涉及个人生活方式,往大处讲,涉及社会风尚和全民族的文化倾向。科技的发达,资讯的浩繁,并不能成为远离深阅读的借口。历史上很多名人,并不苛求读书之多,却强调读书之深。唐宋八大家的韩愈自述所服膺之书不过数种。清代名臣曾国藩反复强调读书要专,“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古人讲究读书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不及泉,不如专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当然,一味艰深不免乏味,但是一股脑跟风“浅阅读”,则终会流于浮泛。>>>>>>【详情浏览】 

    二、安波舜:阅读的趋向与分化

    从我们已有的出版和编辑经验看,全媒体时代的文学分化和创作分化,纸质书籍和杂志的市场衰落,可能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它带来的好处是,迫使出版者和创作者提高作品质量,对小说艺术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也就是说,纸质出版如何做到不可取代?它首先就必须是实实在在浓缩的精华。比如,它的语言必须是有一字一句的默读魅力,放弃它就等于放弃阅读的快感;它的情节确实让人坐立不安、困惑不解,不认真琢磨就不能搬掉心头的疑云,就要对自己的智商产生怀疑;它的细节和读者的生命体验高度契合,并且能够激起读者生理和心理的反应,有一种不吐不快,不和朋友和其他人分享就不痛快的欲望。不如此,恐怕就没有哪个读者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和货币成本甚至交通堵车的成本跑到书店去买你的书。这样的要求,实际上也是给我们的作家和出版从业人员提出了很高的专业要求和艺术要求。 >>>>>>【详情浏览】

    三、张清华:全媒体不是浅表化的理由

    文学的危机预言由来已久,但没有哪一次像这次一样,带着如此切实和骇人的证据——媒介的发达、资讯的丰富,似乎正预告着文学传统存在方式的终结和破产。在一些场合,不断有人预言:随着网络、手机、电子阅读器等电子传媒的全方位覆盖,纸质的文学媒介、纯文学刊物即将在数年内消失,手机、电纸书式的阅读将彻底改变文学的形式、内容以及趣味。

    如果说文学确有什么危机的话,我倒感觉这危机首先不是来自外部环境的骤变,而是来自内部的动摇和干扰。也许我们的这个社会过于迷信技术的变革了——过去曾是一味拒斥技术,而今又是一味迷恋技术。仿佛一夜之间新媒介彻底瓦解我们积累上百年、数千年的文化,他们才更有理由欢呼雀跃,这是令人感到悲哀的。全媒体不能成为一个使我们的文化和文学浅表化、泡沫化、娱乐化和噱头化的合法理由,而必须要使其便捷的传播形式与文学的精神属性予以真正的结合,否则它就不能成为文学乃至“文化产业”发展的真正契机。如果看不到这一点,也许我们的文学和文化就要面临真正的危机了。从最低限度上说,文化生产与物质生产一样,也有个“过度排放”的问题,过度的娱乐化和泡沫化,绝不是文学的福音,即便是在“全媒体时代”的名义下,也同样值得怀疑。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