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最新版 >> 息羽听雪 >> 名家视点 >> 正文

为未来播撒文明的种子—在《雪漠说老子:让孩子爱上<道德经>(第二辑)》新书分享会上的总结发言

2025-08-27 13:37 来源:www.xuemo.cn 作者:郑长忠 浏览:8526

为未来播撒文明的种子

——在《雪漠说老子:让孩子爱上<道德经>(第二辑)》新书分享会上的总结发言

郑长忠

根据活动议程,作为今天分享会的主持人,我需要做一个总结。其实,与其说是总结,不如说是与大家分享我的学习体会。听完几位老师的发言,再加上前几天为今天活动而没日没夜研读本书的电子稿,让我深刻体会到,暂且不论孩子是否会通过阅读本书而爱上《道德经》,但我自己确实再次被这份智慧进一步打动了。也正是这段阅读经历,再结合刚才嘉宾们的几轮交流,让我有了几点很深的体会,想和大家聊聊。

文化是在生活实践中沉淀的文明基因

先谈谈我对“什么是文化”的理解。这也是雪漠老师分享创作初衷时,特别提及的核心命题——文化究竟是什么?听了他的介绍,我感悟到,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它不是悬于空中的概念,而是融入柴米油盐的日常,体现在一言一行的实践里。

我们总容易把文化想得“高大上”,仿佛它只该写在典籍里、藏在书柜中,唯有能著书立说的人才配谈“有文化”。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文化本质上是人们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历经岁月沉淀后的集体结晶,是一代代人在实践中慢慢打磨、传承下来的文明印记。

而人之所以为人,与野兽相区别,很重要一点就在于我们拥有理性的自觉,能被文明的养分所熏陶。正因为这份文明的浸润,我们才脱离了纯粹的生物本能,拥有了精神层面的追求——有的指向个体的格局提升,有的则能推动整个社会的精神进阶。

既然如此,人该如何活出 “人” 的理想状态?答案或许藏在 “对更高境界的向往”里。若能早早感知到那些类似“乌托邦”的美好愿景、“理想国”的秩序追求,就像小时候对“三好学生标兵”那样的正向标杆心生“高山仰止”的敬意,并以这样的境界为目标一步步靠近,我们的生命自然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向上生长。

也正是在人类对“理想状态”的探索中,正如刚才一位老师在发言中提到的关键历史阶段——轴心时代。大约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的几百年间,人类文明迎来了一次“集体觉醒”,在如今所说的东西方各个文明圈里,都涌现出了影响深远的伟大思想家。

他们站在过往文明的积淀之上,深入剖析人性的本质,试图回答 “人该如何活”、“社会该如何运转”的根本问题。而当时的世界,正处在中国古人所说的“礼崩乐坏”之中——旧的文明秩序已然崩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成型,人类站在文明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找到前行的方向。正是这样的时代困境,催生了轴心思想家们最深刻的思考,他们提出的命题,不仅关乎个体的安身立命,更触及社会的运行逻辑、国家的治理根基,甚至是整个世界的存续之道。

在这场“文明觉醒”中,不同国度的思想家从各自的视角切入,为世界提供了多元的答案。在中国,便有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盛况,而老子无疑是其中极具独特性的轴心思想家。他的主张,与许多强调“积极进取、主动争取”的思想形成鲜明对比——老子更倡导“不争”,主张在姿态上放低自己、在欲望上有所收敛。

刚才有老师将这种思想比作人类精神的“清醒剂”,恰如其分。人终究是有欲望的生物,无论理性是否清醒,都容易被欲望推着向前,顺着世俗的惯性去“争”、去“取”。就像道教里说的“人与仙颠倒颠,顺为人逆为仙”——在红尘俗世里,大多数人都顺着欲望的洪流追逐外物,即便有人提倡“中庸”,也难脱“顺势而为”的框架;而老子却像一个清醒的旁观者,他看透了“一味相争”的隐患,提醒人们若一直顺着欲望走下去,终将陷入困境。他所说的“不争”,从不是否定努力,而是告诉我们,只有符合“道”的规律,才能真正实现长久的安宁与自在。

那么,老子,又是如何捕捉到“道”的本质的?刚才几位老师的分享给出了答案:轴心时代的思维方式,本就带着“整体性”的特点——那时的人们看待世界,不会刻意分割“内在心灵”与 “外在万物”,而是以一种融通的视角把握世界的本质。

这种思维在老子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正是以一种“直觉式”的洞察和“体悟性” 的把握,老子触碰到了“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的“道”。只是这“道”太过玄妙,一旦用语言去描述、去定义,便会失去它原本的圆满与深邃,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作为“文明清醒剂”的当代价值

这样一种直觉式、体悟式的真理把握,老子最终凝练成五千言的《道德经》。这部经典之所以能成就“微言大义”的特质,正在于它将深邃思想压缩进极简文字里,字字珠玑、意蕴无穷。

而这些浓缩的智慧,正如有老师刚才所谈,始终以辩证的思维警醒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无论是居高位的统治者,还是处市井的老百姓,都能从中找回对自我、对世界的主体性认知,不被外在的纷扰裹挟。

可即便到了今天,我们依旧没能完全跳出这样的困境。在红尘俗世内卷里疲于奔命,在欲望洪流扩张中逐渐迷失,心理焦虑、生理亚健康,乃至社会层面的失衡,这些问题并非某一国的困扰,而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时代病症。

当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而来,人类社会正步入“万年未有之大变局”—— 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文明形态的深层重构,其影响之深远、变革之剧烈,都将可能不亚于轴心时代。面对这样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内心的困惑与不安愈发强烈:该如何在技术狂奔的时代守住自我?又该从何处寻找破局的智慧?

其实,当下种种显性的“病症”,本质上都是这场“大变局”带来的深层挑战的外在显现。我们一边要奋力推动生产力迭代、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另一边却不得不面对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人心该往何处安顿?精神该从哪里汲取力量?

答案或许就藏在文明的源头里——回到轴心时代,回到中华文明的传承脉络中。老子、孔子等先哲留下的命题,在今天看来愈发珍贵;而其中,老子更像一位始终清醒的旁观者,他在《道德经》里留下的 “药方”,也成了治愈时代焦虑最具远见的“清醒剂”。

正因如此,无论是中国正在打造引领世界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还是携手各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都离不开这份源自老祖宗、源自轴心时代东方文化的智慧。我们需要从这些经典里找回“清醒剂”,才能在当下的迷茫中站稳脚跟,从容应对未来的未知挑战。

所以说,老子思想在今天的意义,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这份意义,不仅关乎我们成年人如何化解当下的困惑、安顿内心;更关乎我们的孩子——当他们长大,将面对一个人工智能更普及、挑战也更严峻的世界,老子的智慧会成为他们抵御浮躁、守住本心的重要力量。从这个角度看,“让孩子爱上《道德经》”,就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小事:对每个孩子而言,这是为未来储备精神养分;对时代与文明传承而言,这更是一项必须重视的战略性工程。

让《道德经》智慧成为时代的“战略性播种”

正因如此,雪漠老师才用心创作了《雪漠说老子:让孩子爱上〈道德经〉》系列著作。刚才他的演讲,让我深受触动——那份初心很纯粹,就是要在孩子年幼时,把《道德经》的思维与智慧像种子一样,轻轻种进他们的心灵。

我想,等孩子们长大成人,对世事有了自己的认知与理解,即便当初没有刻意背诵,只要心里记得有这样一份智慧存在,这颗种子终会在某个特定时刻生根发芽。当他们未来面对时代的变动与人生的困境时,这份在童年种下的智慧,便会成为支撑他们前行的力量。

而这样的智慧要真正抵达孩子心中,在当下这个阶段,需要什么条件呢?首先需要像雪漠老师这样的作家,既能立足时代特点、读懂中国文化的根脉,又能深刻把握文化“需在体验中传承、在实践中扎根”的本质。

雪漠老师自己不仅践行着这份文化初心,抵达了大家有目共睹的精神境界;更以敏锐的时代感知,察觉到当下最需要的正是“让经典走进孩子”的努力。于是他暂时放下手中那些更宏大的著作,转而深耕通俗化创作,用孩子能读懂的方式解读《道德经》—— 这份“舍”与“取”的背后,藏着对孩子、对文化传承最深沉的人文关怀。

如今我们常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重要的时代课题。可如何让“两创”真正落地?关键就在于立足当下人的需求,在文化的呈现形态、传播载体、表达方式上做转化,让经典从 “高处” 走到 “人间”,变得可理解、可亲近。

但这样的转化绝非易事,而雪漠老师恰恰做到了这种难得的转化。作为文学家,他用孩子能共情的文学语言搭建桥梁,将老子的深邃思想与孩子认知对接;以讲故事般的娓娓道来,把智慧的种子悄悄植入孩子心中。单是这一点,就足以让我们心生敬佩,也在此向雪漠老师致以诚挚的感谢。

不过,所有努力最终都要回归到一个核心目标——“让孩子爱上《道德经》”。刚才几位老师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要让孩子爱上,家长首先要喜欢,正所谓“只有家长‘入境’,孩子才能‘入心’”。

所以今天在场的,还有屏幕前的每一位家长,不妨先试着拿起这本书,真正走进《道德经》的世界。别总觉得自己是家长,就比孩子更懂经典——我作为复旦大学的教授,初读这本书时,也常常不自觉地放下成人的思维定式,像孩子一样去感受那份朴素的智慧。它用最直白的语言、最贴近现代人的道理,解答了我们人生中许多困惑,这份力量不分年龄,不分身份。

所以,读这本书,与其说是“为了孩子而读”,不如说是“为自己当下而读”。只有当我们自己真正读懂了、读进去了,解开了内心的焦虑与困惑,才能不止用语言告诉孩子“该怎么做”,更能用日常的言行以身作则,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道德的力量、智慧的温度。

等孩子在阅读中种下智慧的种子,该背诵的可以背诵,该学习的可以学习,但更重要的是要记住《道德经》这份“清醒剂”,不仅会滋养孩子的一生,也会成为我们应对未来的精神支撑。这既是每个个体安顿内心的需要,是时代应对挑战的需要,更是我们民族延续文明、人类走向未来的需要。

若能实现这份价值,那么雪漠老师的创作、出版社的传播,还有今天这场分享会,就都有了真正的意义。或许若干年后再回望今天,我们都会清晰记得这场分享带来的触动与启发。

正如《道德经》所强调的“顺其自然”,时间也差不多了,我的总结就到这里,谢谢大家。不过我的总结结束,不代表今天的活动结束——接下来还有大家最期待的新书签售环节。我这部分的任务已经完成,现在把现场交还给雪漠老师。

再次感谢主办方、感谢各位嘉宾、感谢各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也感谢各位听众!

今天的分享环节,到这里就正式结束了。

——

作者简介:郑长忠,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会轮值会长。

本文来源:根据 2025 818日《雪漠说老子:让孩子爱上 <道德经>(第二辑)》新书分享会现场总结发言整理。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