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最新版 >> 息羽听雪 >> 名家视点 >> 正文

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浅析《妈妈的星星》的社会价值

2025-04-15 08:58 来源:www.xuemo.cn 作者:钱宏彬 浏览:267848

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浅析《妈妈的星星》的社会价值

钱宏彬

《妈妈的星星》是雪漠先生新近出版的一部半纪实半虚构的长篇小说。该书讲述了一个自闭症孩子和他的妈妈双向救赎的感人故事。

主人公星星因父母离异患上自闭症,逐渐封闭自我,表现为语言障碍、社交恐惧和重复刻板行为 。母亲云子为治愈儿子,在癌症晚期的身体极限下,设计了一套“书信疗愈”方案——通过十年间数百封母子通信,试图重建与星星的情感联结 。这些信件不仅承载着母爱的温暖,也成为星星认知世界的窗口。小说在展现现代性困境的同时,通过母性力量、生命哲学与社会共情三个维度,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其社会价值不仅体现在对特殊群体的关怀,更在于以文学实践为纽带,激活了传统文化基因回应了时代命题。

、家书文化精神的现代诠释与母性力量的升华

云子十年间坚持通过四百余封书信 与自闭症儿子星星建立情感联结,这一行为本身即是对中国传统家书文化的延续。古代家书承载着“修身齐家”的伦理训导,而云子的信件则将“孝慈”转化为双向疗愈的实践:她以文字传递母爱,同时引导星星通过回信学习表达情感。这种“非对称沟通”既传承了《颜氏家训》式的家教智慧,又以现代心理学重构了传统孝道的内涵。

云子在癌症晚期仍坚持“二十四小时陪伴计划” ,将洗碗、叠衣等日常活动转化为认知训练,践行了《女诫》中“慈母育子”的母职观,但突破了传统“牺牲型母亲”的单一形象。她通过书信创作实现自我救赎,将母爱升华为“向死而生”的生命智慧,这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形成跨时空对话——母性不仅是伦理责任,更是心性修炼的载体。

二、自然疗法与艺术赋权

小说中云子每日清晨散步、带星星观察向日葵露珠 等细节,暗合《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的理念。这种将自然元素融入自闭症治疗的方式,既是对道家“道法自然”思想的实践,也与中医“精气神”三位一体观 相呼应。正如北京中医药专家王春勇所言,自闭症本质是“神不守舍”,而自然疗法能帮助患者重建身心与宇宙的共振。

云子通过信件中的诗意描写(如“阳台上的向日葵像金色火焰”) ,将艺术创作转化为尊严重建的工具。这既延续了传统文人“以文载道”的使命感,又创新性发展了“艺以养德”的实践路径。雪漠先生在创作谈中指出,艺术能“让人重新找回自我价值” ,这一理念与儒家“成于乐”“游于艺”的美育观形成跨时代共鸣。

三、构建共同意识的文学具象

“星星烘焙坊”社区项目 的设立,将《礼记•礼运》中“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的理想转化为现代方案。这种以职业培训促进社会融合的模式,既传承了传统社会的邻里互助精神,又结合了现代公益理念。正如复旦大学郑长忠教授所言,该情节“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包容性发展”

小说通过云子在前夫家坚持写信、用稿费租老房子养花等细节 ,批判了物质主义对人性尊严的侵蚀。这种对“人贵有耻”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坚守,与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品格观一脉相承。雪漠先生借文学叙事呼吁重建“尊严重于生命” 的社会共识,为化解现代性危机提供文化药方。

四、儒释道智慧的融合

云子临终前对星星说“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轨迹” ,将个体困境升华为宇宙生命观。这种“生死一如”的豁达,既蕴含庄子“物我两忘”的超脱,又暗合释家“明心见性”的顿悟。小说通过母子书信构建的“平行叙事”,实践了程颢“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哲学命题。

星星从自闭走向社会融合的历程,印证了孟子“天将降大任”的磨砺观。而云子在癌症晚期仍坚持创作《暗夜星光》 ,则展现了王夫之“贞生死以尽人道”的担当精神。这种将个体苦难转化为文明养分的叙事,为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注入了新时代内涵。

结语

《妈妈的星星》的社会价值,在于其以文学实践搭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桥梁。作品通过家书疗愈激活孝悌伦理、自然疗法赓续天人智慧、社区共融再造大爱精神、向死而生升华生命哲学,形成了“创造性转化”的四维实践模型。正如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周雷所言,这部作品是“传统文化回应时代命题的典范”,它证明:在个体尊严缺失、社会关系疏离的当下,植根于五千年文明积淀的中国智慧,仍能焕发出照亮人性暗夜的精神之光。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