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编辑、主编、学者汇聚,共话AI时代的文学创作与国际传播
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2025年4月9日晚,国家一级作家雪漠,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陈彦瑾,《世界华文文学论坛》主编李良,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张陟共同走进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开设的《中国文学欣赏》课程,在课程组负责人辛红娟老师的主持下,围绕“未来笔触:AI时代的文学创作与国际传播”展开对话,吸引来自省内高校的教师、校内各学院师生及文学爱好者一百六十余人次参加。
AI时代的文学冷思考
在雪漠先生看来,AI的发展是时代变迁的见证,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只有在机会来临时迎难而上,方可与时代偕行,实现个体的成功。他从“道、德、法、术、势”五个纬度展开论述。“道”即遵守道德观念,撷取诸子百家的智慧,以正确的价值理念创作;“德”便是秉持多元共生的传播伦理,尊重跨文化审美差异;“法”即构建人机协同的创作范式,在正确的话语体系下探索文学新形态;“术”即锤炼智能叙事技艺,运用自然语言处理解构文化密码;“势”即乘数字文明东风,以时代风声为舟楫,形成自己独特的传播体系与表达方式。AI的书写只是人类的又一次技术创新,是“术”层面的变化和突破,不能根本性地取代人类,我们应当积极拥抱新技术,实现人类在“道、德、法”层面的借势和造势,实现更大发展。
陈彦瑾编审指出,文学是一场探索思索与感悟体会的旅程,重点不在结果,而在于过程。AI就像一面镜子,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文学创作的本质和人之为人的意义:AI虽能瞬间得出答案,看似弥补了人类思维速度上的不足,却也因此缺失了人类思考、感受和体验的具身性,而那些亲力亲为的过程才是赋予生活意义的关键。她阐述说,文学是一个广义的互文,作者、编辑、读者、研究者在互动中共同成长,呈现生动的多层面的生命相遇。因为相遇,关于文学和人、文学和生命、文学和信仰等诸多话题被激活、延伸、具体化,“文学的相遇”带来人的发现与成长。
李良主编指出,编辑是为别人“做嫁衣”,要有明晰的岗位意识,是学术文章内容质量的守门人,也是信息洪流中的过滤器。对于当下社会热议的AI替代危机,他态度淡然,认为当众人皆将目光聚焦于热点事件之时,建议适度放缓节奏甚至回望过去,反而可能获得一种极具价值的视角。他提出“快”“慢”“且行且看”三种反应应对AI时代:“快”,要求文字从业者不断汲取AI新知识,适应新变化;“慢”,提醒人文学者要保持审慎,不盲目跟风,在时代的浪潮中稳稳前行;“且行且看”,是要以谨慎科学的态度面对新生事物,简单的快抢与无底线的迟缓都是不可取的。他坦言自己无法精准预知AI的未来走向,但建议大家在外界的喧嚣与浮躁中,静下心做好眼前事,当然也必须承认,人文与科技的探讨绝非无足轻重的伪命题,是关乎人类未来发展走向的关键议题。
身为大学教师的张陟教授直呼AI技术的高效性与便捷性给他带来巨大冲击,他说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自己的职责是通过积极弥补“信息差”,将学生推向更高更远的地方。但AI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获取不再是个难事。他开始反思“人之为人的意义与价值”。在他授课的《文学批评入门》课程里,曾被忽略的“存在主义”给了他答案:尼采的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个体的自由、自我超越以及对传统价值的重估;加缪承认荒诞,但拒绝屈服,通过清醒的反抗与自我选择,在无意义中创造人的尊严;波伏娃拒绝社会强加的身份定义,通过自由选择和行动在压迫性结构中争取主体性……这些观点都让他重新体会到“人之为人”的独特性与价值性。

文学创作与国际传播
人才培养的全链路思考
由葛浩文、林丽君创译的雪漠作品英文版Into the Desert(《沙漠的女儿》)一经出版,便获得国内外高度关注。从中文版“大漠三部曲”到英文创译,其跨文化传播路径为中国文学出海提供了新的范式,值得探讨与挖掘。雪漠先生向听众分享了从“大漠三部曲”的创作和英译推广,到葛浩文夫妇创译Into the Desert,再到写作中文版《沙漠的女儿》的历程。他指出,AI时代的文学创作既需要扎根本土文化血脉,也要融汇多语言智慧,只有承载生命温度与文化基因的文学叙事才能突破算法屏障,实现全球共鸣。雪漠的创作并非仅仅“定格”中国西部生活,还将目光放置于流淌的歌谣中,谱写出追求永恒真实的史诗巨著《娑萨朗》。他也希望这一部长篇叙事诗可以成为跨文化交流的载体,以情感丰沛的诗歌叙事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编辑是文学创作与文学作品抵达读者的一个重要环节。陈彦瑾编审结合《妈妈的星星》成书过程,透视文学编辑如何用人文温度、文字规范和编辑经验“校准”创作的灵光一现。陈彦瑾分享了自己在凌晨编辑这本书时的独特经历与感受:她不仅在书中妈妈写给孩子的信件中找寻到共鸣与感动,更在与作家作品互动理解、共同生成的过程中获得生命的自我体验与观照。最后,陈彦瑾勉励大家珍惜文学阅读动态成长的过程性体验和生命中的文学时刻,让生命回归本真,不被时代喧嚣裹挟。
在文学传播与发展的广阔领域中,李良先生聚焦全球约七千万海外华人群体,提出应当积极推动海外华文文学在有效比照中国当代文学的同时也要尽最大可能融入在地文学生态圈,以文学为纽带激活跨文化对话能量场。同时,他通过海外深度阅读习惯,倡议国内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多阅读、多游历,以“阅读+行走”的姿态认识世界、充盈自我。在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经验的文学文本时,张陟教授提出文学教育、国情教育、人生教育三者结合的教育观。他以自己教授雪漠文学作品专题的经验,综合文化背景、国家情况、教学难度等因素为学生设计量身打造的课堂,为教师群体合理使用AI工具,培养拥有创造力与国际传播观念的新时代外语人才提供范例。

寄语“Z世代”外语学子
雪漠:青年学子应发挥沟通桥梁作用,勇担历史使命,让中国文学更好走向世界,外国文学更好走进中国,使两者相生相互,共同成长。我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走出去,走向世界,相亲相爱,和世界交个朋友!
陈彦瑾:语言是我们每个人和世界的联系,多掌握一种语言,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加辽阔。但无论您掌握多少语言,都不要忘了,有时候要忘记语言而用我们的心拥抱这个世界。
李良:“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劈柴,喂马,周游世界。”希望大家在AI时代更要保持对生活的深度热爱和现实接触,在文学的滋养与生活的实践中探寻幸福人生的真谛。
张陟:期待新时代学子可以利用好现存资源,借助新时代力量,克服语言与文化交流的屏障。懂外语,懂文化,懂交流,外语学子依然拥有天然的不可被替代的优势!
两个多小时的诗意启迪和思想激荡之后,辛红娟教授总结道,这一场作家、文学编辑、期刊主编、大学教授的四方对话,引领我们在AI时代紧握未来笔触,坚守人文情怀,助力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学扬帆出海。同学们纷纷表示特别高兴,能够聆听到这样的高端对谈和思想碰撞,让他们感受到个体体验的真实性、人类联结的丰富性、中外文学对话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嘉宾介绍
雪漠:原名陈开红,1963年生,甘肃凉州人。国家一级作家,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文化学者,荣获“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德艺双馨文艺家”等称号。著有长篇叙事诗《娑萨朗》(全八卷),长篇小说《沙漠的女儿》《羌村》《凉州词》《野狐岭》《西夏咒》《大漠祭》等,长篇散文《一个人的西部》《一个人的西部·成长日记》等,传统文化解读系列《雪漠诗说老子》《老子的心事》等。作品入选《中国文学年鉴》《中国新文学大系》,曾获冯牧文学奖、上海长中篇小说优秀作品大奖、敦煌文艺奖、黄河文学奖等奖项,入围第五届国家图书奖,三次入围茅盾文学奖。作品已被翻译成英、法、德、俄、韩等三十多种语言、近七十个译本,获得斯里兰卡2022年国家文学奖、中国外文局2022年优秀翻译奖等奖项。
陈彦瑾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一级编辑,北京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责编《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康震古诗词81课》等畅销图书,担任阎连科、刘亮程、余光中、刘以鬯、雪漠、宗白华、陈鼓应、朱良志、康震等著名作家和文化名家作品编辑。2010年起专注雪漠作品的编辑和出版,迄今已编辑近40部雪漠作品,包括《野狐岭》《一个人的西部》《凉州词》《雪漠诗说老子》《娑萨朗》《沙漠的女儿》《妈妈的星星》等。著有文学评论作品《雪漠密码》。
李良:《世界华文文学论坛》主编。文学博士(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复旦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威廉帕特森大学访问学者;英国剑桥大学智库访问学者。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秘书长,江苏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世界华文文学联会(香港)常务理事,东南大学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华文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中国美术史论,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多项。
张陟: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渥太华大学访问学者。现任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浙江省外文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以及若干外语核心类期刊的特约审稿人。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项(2012年、2019年、2022年),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当代外国文学》《外国文学动态》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30篇,出版与发表文学与学术类译作3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