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聚焦 >> 繁體板塊 >> 正文

作家村的“村里村外”

2011-10-06 07:04 来源:雪漠文化网 作者:陈建新 浏览:60464131

作家村的“村里村外”

\陈建新

顾名思义,“村”是村庄、村舍之意。从中国农村的特点来看,家族式的聚集生活形成了村落,因此,“村”字当中,凝聚了亲情与血缘的关系。不过,坐落于东莞樟木头的“中国作家第一村”(下文简称“作家村”),虽名为“村”,其村民之间却没有任何亲缘关系。是他们对文学的追求,对中国文学的责任,使他们从五湖四海而来,聚集成村。因此,这个“村”字的意义与价值,远远高于它的传统含义。

928,“作家村”满一周岁了。这一年里,“村民”们时有佳作诞生,屡获大奖,足以让该村成为当今文坛不可忽视的第一线创作力量,也让“作家村”成为樟木头乃至东莞的一个重要符号。我想,用不了多久,“作家村”必将为文学界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可能。

地域与文化的差异

我从小生活在西部的小城市里,那里的人对生活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有地方住、有饭吃、有衣穿,便觉得生活到处都是美好。本以为“穷乡僻壤”相对来说会安逸很多,但在现代化浪潮的熏染之下,社会却忽视了“文化”在水一方的重要性。比起文化,他们或许更注重那些功利性的东西,比如金钱、权利等。毋庸置疑,物质与权利的双向标准,已成为社会评判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岭南这块土地的“思维方式”却截然不同——它是重视文化,并且博大包容的。正是这一独到之处,吸引了各地知名作家移居此地。可见,西部城市与岭南城市对待文化的态度,在同一媒介之下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块土地,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无法正确地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说不准哪一天,这文化、这土地、这民族可能就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其它文化的精髓或者克隆品般的工业文明。

在这一点上,樟木头是极具远见的,从最初踏上樟木头的土地开始,这一方“净土”就让我感受到了它的热情。从文化的角度来讲,它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实了这一点。“作家村”的成立,便体现了这块热土对文化产业的认知和重视。

客家古镇里的“村庄”

樟木头是东莞市唯一的客家古镇,有着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并以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族风情。它素有“小香港”之美誉,可想而知,这片土地的定位是不同于其它传统城市的。

这个坐落在东莞南部的小镇,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与人文的优势外,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也令人不得不赞叹。樟木头注重文化品牌,“作家村”便是其文化事业建设的产物。

“作家村”的村民来自五湖四海,各种不同文化与传统能够在此得到完美融合,本地政府的支持实在不容忽视——它用饱满的热情,努力为村民的创作与生活提供着诸多方便,才使每一位作家都在这里找到了“第二故乡”的感觉。

比如,作家村的副村长雪漠老师及部分村民,居住在樟木头一个普通的花园楼盘里,此花园坐落于半山腰上,从繁华的大街步行至花园的大门口,至少需要十分钟的时间。因通往花园的马路常年失修,路面显得脏、乱,且到处坑坑洼洼,为居民的出入和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镇党委书记李满堂和镇长罗伟伦等领导得知此消息后,决定由政府斥资三百万元修建这条马路,为的就是让村里的作家们生活在樟木头,就如同生活在自己的家乡一样舒心。

“村”里的那些事

前几日,笔者跟随雪漠老师一同参加了“中国作家第一村精品文选首发式暨第二届作家村论坛”,与各界人士一同,见证了作家村的发展壮大。

作家村的发展,就像一个孩子在一步步成长,一步步走向成熟。它的“成长”,除了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外界的支持。樟木头政府除了为作家们的生活起居提供帮助之外,宣传文化部门还专门设立专职人员对“作家村”的各项活动给予帮助和服务。例如,此次“作家村”论坛会议的成功举办,便少不了宣传办主任刘东风、作家村办公室主任陈昕等人的努力。

在这次论坛上,我看到了《中国作家第一村精品文选》。其中有村长雷达的《皋兰夜语》、《化石玄想录》等,有副村长雪漠的《博物馆里的灵魂》、《入窍》等,有村民陈启文的《河流的秘密》等,有村民葛水平的《喊山》等,此外有三十多位国内知名作家的文学佳作均被收录其中。这套书有四本,分为中篇小说(上、下两集)、短篇小说及散文,印刷很是精美。

小镇的“文武双全”

在樟木头,有“武有将军馆,文有作家村”之说,“文武双全”,已成为樟木头的两张名片。

作为“作家村”成立一周年庆祝活动的一部分,作家村民们应邀走进位于樟木头边界的赤山部队,参观部队内务、观看武器装备,并与部队官兵交流、学习,亲身体验了一回军人的生活。

“赤山部队”是一支抗战部队,成立于1939年,其前身为新四军第五师十三旅三十八团,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役。这支被誉为“铁”的部队,现如今已成为粤港要道上非常重要的军事基地。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