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阅读 >> 域外传真 >> 正文

张璐诗:英国人怎么看中式教育?

2015-08-27 09:52 来源:www.xuemo.cn 作者:张璐诗 浏览:44381512
内容提要:这部片子是一次实验。但它并不是一次能科学地去证明谁对谁错的实验。

 

英国人怎么看中式教育?

 

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三集纪录片《中国学校: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8月播出后,在英国社会引发了持续热议。

这一纪录片来自BBC和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启动的“中国学校”研究项目:5名中国教师来到英格兰东南部汉普郡的博航特中学,教导50位自愿参加临时组建的“中国实验班”的英国学生。BBC全程跟拍。一个月后,中国实验班考试全胜,比英国老师教的孩子成绩高出10%

 

BBC纪录片片头

 

纪录片拍摄背景:英国教育现状堪忧

有媒体认为,这部纪录片揭示了英国的忧虑:近年来,英国的经济、就业和教育在金融危机环境下普遍受挫,提升青年群体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根据英国标准教育办公室的评定,博航特中学是一所“优秀”(Outstanding)的公立综合学校,也是率先在英国为学生提供普通话中文课的学校。那么,在这里,“中国特色”能否融入英式教育?“中国学校”项目对此进行了初步探索。

 

中式教育班的成绩最后全面胜过了英式教育班

 

英国孩子表现被认为“丢人现眼”

纪录片播出后,英国大众媒体与社交媒体的争论点,主要集中在“英国学生的课堂纪律、对待教育和老师的言行态度问题到底有多严重”之上。

在“中国实验班”一个月每天12小时的学校生活中,英国学生们要做早操、练长跑、课间做眼保健操,还要参加升旗仪式。他们在课堂上不能随便说话,被要求认真抄笔记,晚上要留下来上自习。违规者会被罚站。

自由散漫惯了的英国学生无法适应中式教育管理方式,用“粗鲁”和“不讲理”评价中国老师。接着,他们开始了不听讲、在课上喧哗的消极抵抗,甚至用热水壶在课堂上泡茶喝,直到校方和家长出面干涉,中国老师才慢慢掌握了主动权。

 

英国学生表示,课程太难,自己算不出来

 

很多英国网友开始了反思。有网友表示:“哇,英国孩子们还真是挺丢人现眼的。”“片中这帮学生的家长都该为他们家孩子的行为举止感到羞愧吧!”也有英国网友质疑:“这片子怎么就把博航特中学描绘得像屎坑一样?”

英国对中式教学方式褒贬不一

确实有不少英国观众欣赏中国式的教育方式。《电讯报》记者理查德·斯宾塞曾把孩子送到中国学校里读书。他在一篇文章里写到,自己的孩子们很早就见识过中国学生的守纪律,“在数学和自然课的进步水平也比我们学生快两三年”。署名为Flamingo的网友看完纪录片后认为,体育课应该像在中国一样,被纳入英国中学的必修课。

但也有不少英国观众指出中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片中14岁的小个子“学霸”姑娘Philippa,在扔实心球考试中怎么扔都不及格,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的她沮丧得哭了。她和其他不少学生都埋怨,体育课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身体条件各自不同的学生,学生达不到要求就被贴上“失败”的标签,这本身就不公平。

纪录片中自称“热爱自由,喜欢睡觉”的女生Rosie,最后一集拿到考试成绩后对着镜头说:“我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可是尽力做到了你的最好,还是不够好。”(Your best just isnt good enough.

对此,英国国家班主任协会的常任副秘书长凯瑟琳·詹姆斯认为,英国的教育比中式教学方式要有优势:“学生的提问能力、对自身发展的独立思考,这在中国教学方式中见不到。”

 

3

中国数学老师在英国课堂上

 

“英国学校缺乏纪律性,

不等于中式教育方式更胜一筹”

英国专栏作家西蒙·严金斯为《卫报》专门就这套纪录片写了篇评论,毫不客气地称中国学校为“考试工厂”,并质问:“英国何以那么迫不及待地去模仿呢?”严金斯继续质疑中国传统学校教育:“中国孩子的家长都盼着英式的私立学校在中国多开几家。

中国的学生都抢着要挤进美国和英国的大学。他们看得到,长远看来,在一个经济蓬勃发展的开放社会中,机械的竞争式教学对于创造力、挑战力和幸福感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还有一些网友同时看到了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各自的弊端。针对上述争论,署名“la2tl1”的网友指出,“课堂纪律”与“教学方式”是两回事:“英国学校缺乏纪律性是显而易见的,但这并不等于中国的教育方式就更胜一筹。”还有网友表示,自己“同时对英国学生的粗鲁举止和中国教师糟糕的授课方式感到惊愕”。

 

4

在教英国学生做眼保健操

 

BBC回应:纪录片并未妖魔化中国教育

在纪录片的前两集播出后,中国网友对BBC的这部纪录片质疑最多的,是其“妖魔化中国教育”、剪辑时断章取义导致“失真”。BBC电视时事部的创意总监巴格诺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复了这些问题。

有中国网友质疑纪录片的某些镜头刻意突出英国老师的同情心,而中国老师看上去则像机器人。巴格诺尔称:“并没有故意把中国老师刻画成没有同情心的形象”。

比如说,在纪录片中的一堂体育课上,一位没完成任务的女生在哭,上去安慰她的是英国老师,中国老师似乎只是袖手旁观。但巴格诺尔解释,中国老师刚来不久,和学生不熟,而英国助教更熟悉自己的学生,前去安慰并不奇怪,“看完三集纪录片,观众会发现中国老师其实是非常有同情心的”。

在纪录片的预告片中,中国教师李爱云在课堂上宣布“不要说话,不要提问”(NoTalking NO Question)。后来李老师在接受采访时称其中有误解:“其实这只是课堂上老师让学生等老师讲完再问问题的一个表述,后面有个词是Now(现在),并不是不让学生提问和交流,而是在说话时希望相互尊重。恰好预告片选取了那个镜头,当然也可以理解。”

 

 

这样的课程能“代表中国所有的地方”吗?

巴格诺尔认为,纪录片的拍摄过程是“完全真实”的。他解释,这部片子的拍摄方式是“设定场景的纪录片”(Formatted Documentary)。“我们会设计场景,而且观众完全是意识到构建场景这点的。然后我们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来记录真实发生的情况。”

预告片中,可以看到孩子哭泣、中国老师跟孩子对峙的情况。李爱云老师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拍摄时“从最初最乱的状况里挑了最乱的”。

对此,巴格诺尔回应,如果看完全部三集片子,中国观众会感到“惊讶”和“开心”——后两集里有更多的温馨场景,开头的“残酷”问题会慢慢展开和解决:中国老师开始适应并掌控课堂。

他们也有了跟孩子们一对一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巴格诺尔希望观众看完整部纪录片后,会觉得它是一部“聪明”又“吸引人”的作品,而非“耸人听闻”“令人愤怒”的。确实,在纪录片第三集剧情反转后,中国网友的此类质疑少多了。

 

中国老师在给英国孩子上科学课

 

但他们还有一些别的疑问。“中国实验班”每天要上12小时课,除了自习,还给差生“开小灶”。一些中国网友质疑这样的课“不能代表中国所有的地方”。

对此,巴格诺尔表示,该纪录片里选择的中式教育,是比较“典型”和“传统”的。而“刻苦学习”也是中国学生的普遍现象。

巴格诺尔本人以前也接触和拍摄过一些中国学校,切身体验过中英课堂的许多差别。在拍片时,他也想尝试探索东方的教育方法是否可以嫁接到英国课堂。

“这部片子是一次实验。但它并不是一次能科学地去证明谁对谁错的实验。”他说。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