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阅读 >> 大千世界 >> 正文

九本和“死亡学”有关的书

2015-08-10 10:52 来源:www.xuemo.cn 作者:佚名 浏览:43904556
内容提要:对死亡的恐惧滋生出了人类的种种情感,也延伸出了更多人类对世界终极的拷问。

 

九本和“死亡学”有关的书

 

死亡,当然是一门严肃学问。对死亡的恐惧滋生出了人类的种种情感,也延伸出了更多人类对世界终极的拷问。然而,我们的学院教育中往往充斥着那些对世界终极拷问的学科,却鲜把死亡作为一个知识领域。从人类面对死亡态度的演变、到自杀的社会心理、再到与死亡相关的工作,此中种种,三言两语难以蔽之。那么,今天书评君就给大家带来一个死亡书单,探寻与死亡相关的学问。

死亡,作为一个“知识领域”

 

《面对死亡的人》

作者: [] 菲利普·阿里耶斯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吴泓缈 / 冯悦

出版年:2015-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中兴起了新的学科——死亡学,而法国历史学家菲利普•阿里耶斯1977年所著《面对死亡的人》则起了开创性的作用。本书展现了西方从中世纪早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对死亡态度的历史。阿里耶斯的著作奠定了一套对死亡观的话语解释系统,是死亡历史研究的典范之作。

 

《活着有多久》

作者::[加拿大]理查德·贝利沃 / 丹尼斯·金格拉斯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译者白紫阳

出版年: 2015-1

 

死亡的原因有无数种,机制也各不相同,作者从中归纳出最常见的几种,并深入浅出地讲解其中的奥秘。你会发现,它离我们那么远,却又这么近。

死亡不可避免,但人类仍然有十足的可能在非常健康的状态下老去,并最终完全自然地溘然而逝,那些百岁老人为我们清晰地验证了:短暂利落的死亡,是健康人生的完美句号。

 

《哲学家死亡录》

作者:[] 西蒙·克里切利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译者: 王志超 / 黄超

出版年:2015-3

 

如何构建一种“好的死亡”,始终是哲学家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探讨哲学就是学习如何死亡。”哲学家们自己的死,最佳诠释了他们对何为“好的死亡”的理解。培根为了评估冷藏的效果,在伦敦大街上往一只鸡体内塞满雪后死了;狄德罗吃杏时噎死了(这大概表明他直到最后一刻仍旧是快乐的);维特根斯坦死于生日后的第二天(前一天他的朋友带来一块电热毯,还对他说“祝你长寿”,维特根斯坦却回答道:“活不成了”)。

哲学家的死亡史,是一场百味杂陈的黑色幽默。除了纸醉金迷的短暂逃避和寄情永生的无力慰藉,我们还可以这样平静地面对死亡。将它放进你的嘴里,你的饭里,你的话里,直面肉体湮灭的恐惧,使我们获得生的自由。也许通过学习如何死亡,我们会学会如何活着。

死者的“登记簿”

 

《死亡入门》

作者上野正彦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译者朴惠

出版年: 2015-6-20

《死亡入门》是日本最权威的法医专家,根据几十年的法医从业经验(曾检查过2万多具尸体)撰写的法医类图书,作者结合五十多个典型案例,从何时、何地、何人等八个角度系统介绍了与死者相关的时间、地点、动机、被害人身份、犯罪方法等内容,堪称死亡的百科书。本书对于司法工作者侦讯刑事案件具有借鉴意义,对于普通读者尤其是热爱推理的读者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死亡如此多情 II

作者生前预嘱推广协会 /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5-6

 

这本书是一部纪实性叙事体文学作品汇编。撰稿人实地采访全国多家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将他们口述的临终事件或亲历的刻骨铭心的故事记录下来。该书以感人至深的文字,反映了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情怀以及无微不至地为患者服务的奉献精神,着重表现了临终关怀这一重大主题,用大量鲜活的案例和独特的视角诠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问题——生与死。

 

《最好的告别》

作者: [] 阿图葛文德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译者王一方

出版年:2015-7-31

 

哈佛医学院教授阿图·葛文德从他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出发,讲述了一个个关于衰老与死亡的故事,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阿图不只为我们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阐述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之终,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一番清醒探索。作者对“善终服务”“辅助生活”和“生前预嘱”等一系列理念的推崇或可给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国社会以启迪与参考。

关于自杀

 

《自杀》

作者(法)爱德华勒维 / Édouard Levé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王明睿

出版年:2013-1

 

法国摄影师、作家爱德华•勒维(Édouard Levé)在2007105日将《自杀》一书的稿件交给出版社编辑,10天后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评论者称这本书为“一本有意思的奇书”,不单是因为小说中的情节几乎是作者本人生活的翻版和预言,更因为小说全文以第二人称“你”叙事,仿佛是一个已死之人灵魂出壳,在上空俯视着自己死后的肉体,回忆自己过去的生活。

王明睿的译序道出了其最“有意思”的部分:整本书“没有暴力,没有狰狞,没有绝望,也没有怨恨。”作者用最平淡的口吻叙述了自己平淡生活中的种种琐事,甚至这样评价平凡的自己:“你不孤单,不贫穷,不酗酒,也没有被抛弃。你有一个家,一位妻子,一群朋友,一座房子。你不缺钱……”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是因为文学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而自杀谢世的?然而我们有理由相信,《自杀》的主人公和作者,是为了生活的“平庸”而死。小说主人公这样说,“感到与世界格格不入,你并不讶异于此,却震惊于世界创造出了像异类一样活着的生命。”

 

《农民自杀研究》

作者刘燕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2014-10-30

 

这本书致力于揭示中国农民自杀现象在不同社会类型、不同区域以及不同时间段中的差异性分布及其机理,并试图走出经典理论中结构与行动在自杀研究领域毒瘤般的分裂性困境。书中主要有如下发现:中国农民自杀现象存在类型化与空间化的典型特征;农民自杀是社会结构与自杀行动两者互构共变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村老年人自杀渐趋严重,预计未来1020年内,中国农村老年人自杀潮将加剧。

与死亡打交道的工作

 

 

《殡葬人手记:一个阴森行业的生活研究》

作者:[]托马斯·林奇

译者张宗子

出版社: 外研社

出版年:2015-07

 

托马斯·林奇既是殡葬业从业者又是诗人,他大学毕业后接手家族的殡仪馆,在他的小镇上每年安葬约两百个乡亲。他观察生死的角度,他在生死之间传达讯息,透着诗意和温情。因为看过了各式各样的死亡,在他的童年,他的父亲永远忧心忡忡,“他习惯了意外和看似不可能的伤害”,能在所有平淡无奇的活动和场所看到危险的可能性。当他自己成了殡葬员——“半夜里我常会醒来,悄悄跨进儿女们睡觉的房间,俯身床前,听他们均匀的呼吸。这就够了。我并不奢望他们成为宇航员、总统、医生或律师,我只要他们好好活着。像父亲一样,我学会了恐惧。”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