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光明大手印》连载 >> 《光明大手印:当代妙用》 >> 正文

前六个包子有用吗

2015-01-27 06:39 来源:www.xuemo.cn 作者:雪漠 浏览:46383334

 

◎听众:我有个关于苦行的问题。释迦牟尼佛在创立佛教之前,也曾通过苦行来证悟,但他发现苦行这条路行不通,后来他找到一个中庸之道,最后证悟成佛。所以,释迦牟尼佛在创教之始,是反对苦行的,可是佛教发展到后期,就越来越趋向于苦行,比如噶举派中有好些成就者就是通过苦行证悟的。这一点跟释迦牟尼佛强调的中庸之道是不是互相矛盾,有所出入?

●雪漠:必须明白一点,释迦牟尼佛那六年苦行,并不是毫无意义的。

我举个例子:有个人吃了六个包子,还没吃饱,于是吃了第七个包子,终于饱了。那么,你能不能因为第七个包子填饱了他的肚子,就说前六个包子没有用?当然不能。六年苦行,就相当于这六个包子,它为释迦牟尼佛后来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没有苦行,就没有释迦牟尼佛的成就;没有苦行,就没有密勒日巴。所有的大成就者都是这样,你想要即身成就,就必须苦修。

那么,佛教为什么不提倡苦行呢?这是为了顺世。你想想看,世界上有多少人愿意像密勒日巴那样苦苦修行,多年以青草为食,修到身体都变成绿色?所以,佛教不提倡苦行。但是这么说并不准确。佛教不是不提倡苦行,而是不提倡极端的苦行。就是说,佛教不提倡用一种折磨生命、伤害生命的方式来修行,它提倡中道——既不做懒汉,也不像外道那样极端地修行。比如,佛教并不提倡“燃指供佛”。什么叫“燃指供佛”?就是烧了自己的指头来供佛。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佛教不提倡这类的苦行。但是,必要的苦修还是少不了的。比如,佛陀十大弟子中的第一大弟子大迦叶,就被称为“苦行第一人”。不过,这并不是说谁都要像密勒日巴那样弃世清修,而是说,你想要成就,想要解脱,就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坚持修行,不要嘴上说修行,却没有一点行为,更不要把修行抛诸脑后,也不要随便糊弄一下就当完成了任务。这样的修,是毫无意义的,仅仅是一种自我安慰。

而且,所谓的“苦”,只存在于修行刚开始的阶段,修到后来,外人看起来觉得你很苦,但是你自己却一点都不觉得苦,反而有一种乐:禅乐。当你证得空乐之后,就会发现,人世间再也没有比这更美妙的乐了。所以,好多出家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清苦。在他们看来,红尘中所谓的“乐”,反倒是一种苦,因为它非常短暂,时时变化。拥有它的时候,你就像天人一样,非常快乐,但是你必然有一天会失去它。失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俗乐像手中的沙子一样,不断从你的生命中“哗哗哗”地流走,你什么也抓不住。你想要抓住俗乐,却抓不住的时候,心里就会出现一种巨大的失落,这种失落会让你非常痛苦。但是,你就算知道欲望让人痛苦,也肯定斩不断那贪求的烦恼丝,因为你没有破除执著。苦行就是为了破除执著。没有苦行,就没有定力;没有定力,就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就不可能破除执著。一旦你破除了所有执著,就会拥有一种恒常的清净之乐,从红尘的诸多烦恼中解脱出来。

其实,释迦牟尼佛证悟后仍然会坐禅,他每年都会结夏三个月,但这不属于苦行,而是一种必要的修行。现代社会的修行者也是这样,每天至少要出离两个小时,不一定要到山野中去修,也不一定要到某个特定的地点去修,在自己家里修也可以,只要每天坚持就行。否则,久久浸泡在红尘当中,难免会被环境所同化,难以生起或者保持出离心。没有心的出离,就谈不上修道。所以,坚持对于修行来说非常重要,坚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苦行。换句话说,佛教所提倡的,并不是吃苦,而是坚持。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