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手机版    
雪漠禅坛 文化新闻 雪漠作品 息羽听雪 亦新红尘 香巴论谈 域外传真 散文随笔 English
视频专栏 名家视点 雪漠行思 涂鸦小品 文学朝圣 学术研究 大千世界 创意写作 香巴书轩
【公告】
【雪漠心语】


微信:雪漠藏书专卖
或扫描二维码添加关注


香巴文化研究院
或扫描二维码进入店铺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阅读 >> 文化部落 >> 正文

水:山地梯田稻作农耕生产的命脉

2014-06-17 07:50 来源:www.xuemo.cn 作者:莫独 浏览:50753156
内容提要:水往低处走,只要顺着山地的大概走势,再按照自己的意图,稍加引导就成。

水:山地梯田稻作农耕生产的命脉

\莫独

一股水,汨汨汨汨钻出高高的密林,顺山势一路而下,路过寨子,在寨子的边上留恋地绕过几道,继续往下流淌,到寨子脚下后,淌进第一丘梯田里,然后,一丘接一丘地往下淌下去,少则数十台,多则千余台,顺梯田的出水口层层而倾出,到最后一丘,再淌进田脚下的河谷里……

树林、村庄、梯田、水,是构成哈尼山地景致的基本元素,这也就是哈尼山区所谓的四度同构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其中,前面三者是固定的,是水,用流动的线绳,把三者穿串起来,组成哈尼人独特的边地生活景色。

这是哈尼族祖传的生活结构,亦是现实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事实,注定了哈尼人与树、与水的密切关系。具体到现实中,就是像寨神树、阿倮欧滨这样的神林的产生,对神林的依托、祭祀、和敬畏。

这是打着深刻的民族烙印的,这样的生命图景是不可分割的。一旦分割了,它将不再是这个民族的,不再是哈尼族的。

有明确的史料记载,哈尼族耕种梯田(水稻)的历史,至今已有1300多年。

1300多年前,即栽种水稻之前,哈尼人种植稻子(旱稻)的历史又有多长呢?在这里,这个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从旱稻的种植,变更为水稻的种植,把旱稻改良成水稻,其过程不管经历了多长,其缘由不管其它有多少原因,但一个因素是根本性的,那就是:水!

水,是种植水稻的基本条件,也是必然条件。

不知迁到红河山地密林里多少年,生活了多少年后,哈尼人突然发现,自己所处的山地,完全具备这个条件。那满山满箐四季长流的溪水,完全满足得了这个生产的要求。

然后是那个大胆的设想,把坡地改成梯田。

这个设想的确大胆,不知最初是哪个先人所为?

哈尼族是典型的山地民族,哈尼人所生活的山地,海拔一般都在15002000米之间,甚至更高。这里山体一座比一座大,山头一座比一座高,许多山峰陡得像刀销斧劈似的,山势险峻,沟壑纵横。在这样的地势里,山体坍塌,是一种很普遍亦是很可怕的自然灾害。所以,为了防止这种灾难的发生,哈尼人历来十分注重对自然环境的护爱,对植被的重视。哈尼人建村立寨后,必须及时处理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在村庄的周围,特别是下方一定范围的空地上,栽满竹子,以此护土固地,稳定山寨的根基。而开垦梯田,栽种水稻,无疑是必须伐木动土的,这对当地的环保应该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哈尼祖先的智慧真是超凡。最终,哈尼人把攀天的“天梯”,搭在了陡峭的高坡上,搭在了高耸入云的山巅上。哈尼先人用以水保水,以水保土的方法,让哈尼人民不仅获得了养育民族的稻谷,同时也获得了美好的生存环境。

用梯田的模式,哈尼人改天换地,给山坡“穿”上一件水的新衣。而这种历史性的创造,天衣无缝,哈尼人把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和环境的保护与发展,做到了最完美的结合。

因为梯田,哈尼人的世界里从此出现了一系列与水相关的风情民俗活动。

因为梯田,哈尼人的天地里从此出现了一系列与水相关的生产生活事件。

当中,水源林、寨神林、阿倮欧滨神林,以其更具典型、更具权威的神态,从生产生活的多层面,主宰了哈尼人的言行。而禁止砍伐这些地方的树木,乃至把其列为神山、神林,固定的择吉日祭献,是其中最基本的保护行为。

挖沟,是哈尼族稻作农业中不小的一项工程,也是最直接的一项用水行动。为了把水引到梯田里,哈尼祖先付出了太多的心血。

通常,从高山上顺山势把水往下引,这是最便利的一种方法了。水往低处走,只要顺着山地的大概走势,再按照自己的意图,稍加引导就成。不妙的是,这样的水沟,在哈尼山上并不多。更多的水沟,需要从很远的深山里引出来,长达数十公里,翻山越岭,蜿蜒曲折,往往要跨越好几座山岭,跨越不少的林地。无数涓涓细流,一处处汇聚,最终汇流成抵达稻田的那股水流。

历史上,哈尼人挖沟,都要原始的方法。哈尼人靠的是自己的一双手,再加上一把再不能简单的锄头,一把土、一块石地,把梯田输送血液的血管挖出来。

为了获得充足的水源,保证梯田长期的用水量,每条沟,都以多条溪流为源,并尽可能地,以一条河流为主源。这样,沟的纵进度很深,几里几十里甚至上百里不一而足。挖沟时,哈尼人不借助任何仪器,完全靠经验,用一双肉眼目测。根据梯田的方位,因山就势,测定一个大体的高度和走向,下锄开挖,等挖出一截后,便放水平沟,以流水的走势来测平水沟的水平线,立竿见影,效果十分明显。挖沟人也是数人数十人上百人甚至数百人不等,这主要以该沟的供给量及挖沟的劳动量而定,那些附近村寨的亲朋好友都会前来帮忙。那无数的人一字儿排列在半山腰,像一条蠕动的长蛇,欢声笑语,大呼小叫,场景热闹非凡。

哈尼山乡群山错杂,百岭争峰,林深箐多,涧流潺潺,从山顶无数支脉般的溪沟,到山脚大大小小河谷,相互贯穿,形成众多的河流水系网络。这就是哈尼山地“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真实写照。丰富的水资源,给梯田挖沟筑渠引水灌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复杂的地质结构,险峻的山体构造,也给哈尼人的水利工程出了难题。山地土壤肥沃,石资源也相当丰富,挖沟时碰到庞大的岩石层也十分常见,是挖沟的攻坚难题。传统的原始处理方法是,在岩石上架木引火燃烧,把石头烧烫烧红后浇灌水,使其爆裂。水沟走到悬崖峭壁,连上述招数都无以解决的时候,就只得用粗大乔木凿成槽,或用竹槽代替,架水桥通过。只是这种竹木的水桥,时间不会多长,不时需要更换,给人增加劳动量。

这一路挖来,不管遇到什么,哈尼人最注重的,还是对树的保护,尽量不伤害树林。对树木的护爱,不仅仅是对水源林的保护,其实也是对山体的保护,对沟渠自身的保护,固土护地,以免山体滑坡,毁林毁地。

但挖好水沟后,并不是就可以一劳永逸了。新水沟要经过一定的年限,才能巩固、定型。其间,要经过多少的修补和维护。为此,山寨还出现了专司水沟工作的沟长(当然,也有许多是兼职的),专门负责某条水沟的畅通工作,代价是所福享该条水沟水的人家,根据所受用的份量,秋收时给予沟长相应的谷物为报酬。

四通八达的水沟,像网络一样,密布在梯田间,形成稻田丰富发达的血脉。

哈尼人最终以水沟的方式,从林子里,把水“要”到自己的梯田里,浇灌到稻谷的身上。

梯田,成了坡地一件特殊的衣裳,护住了大地裸露的肌肤。

在我的记忆里,在多娘阿倮山梁上,有两条与阿倮欧滨很密切的水沟。一条从阿倮那安右侧村脚环绕村寨而过,叫早稻倮干;一条从阿倮那安左侧晋(宁)思(茅)公路下方而过,叫得表倮干。两条水沟,长长的,穿过整个多娘阿倮山梁而去。小时个,我们常在沟里捉青蛙,有时也意外地拿得到几条白鱼,可能是刚从某处稻田里跑进来的。栽秧的季节,鸭子不能放田里,我们就选择这两条水沟偏离稻田的某一段来放鸭。几个小朋友分工,堵住水沟的两头,鸭子就会一整天往来于沟段里觅食嬉戏。这是村脚底的两条水沟,也是阿倮梁子上最有名的两条水沟,那时,我一直不清楚它们来自于何处,去往于何方?多年后才知道,它们共同源自于阿倮欧滨山林,从不同的方向,一路灌溉沿途必须的稻田。

水,虽然是“天来”之物,但其资源不是无穷尽的。为了保证生产生活用水,保护水源林,哈尼人制定了许多村规民约,以及诸多习惯法,也形成了很多围绕着水而产生的只有自己民族才有的独特的风情民俗。

而话最终只有回到树上。在哈尼山地,树,是水的根基,所以,梯田稻作农耕生产的保证,最终,哈尼人把它寄托在树的身上。树,才是根本。

阿倮欧滨,是树的家园,是树王的家。

阿倮欧滨,哈尼话说的就是阿倮山梁的分水处,那里就是多娘哈尼人最初分水的源泉,水的老家,生命的根子。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

 

  相关文章
2019-09-14 10:26
2014-03-24 08:46
2011-03-01 14:50
2013-09-12 13:57
2019-01-12 19:21
2016-09-29 10:45
2014-09-24 06:49
2011-12-22 19:47
 

 

雪漠推荐

 

粤ICP备19153203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6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