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手机版    
雪漠禅坛 文化新闻 雪漠作品 息羽听雪 亦新红尘 香巴论谈 域外传真 散文随笔 English
视频专栏 名家视点 雪漠行思 涂鸦小品 文学朝圣 学术研究 大千世界 创意写作 香巴书轩
【公告】
【雪漠心语】


微信:雪漠藏书专卖
或扫描二维码添加关注


香巴文化研究院
或扫描二维码进入店铺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阅读 >> 域外传真 >> 正文

多元文化中的孝(一)

2014-02-02 07: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南恺时等 浏览:53103043
内容提要:如何看待孝在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新的社会条件下如何弘扬传统孝道?

 

多元文化中的孝(一)

《光明日报》

时间:2013720日下午(“传统孝道的当代意义与多元对话”国际学术会议间隙)

地点:北京友谊宾馆会议室

访谈嘉宾:

南恺时(Keith N.Knapp)美国南卡罗莱纳根据地军事学院教授

崔圣奎 韩国圣山孝大学院大学校长、韩国孝学会会长

王蓉蓉 美国洛杉矶罗耀拉大学教授

肖 波 湖北工程学院孝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特邀主持人:肖群忠(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持人:孝对中国社会乃至东亚儒家文化圈人民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产生了持久和深远的影响。这次有这样一个国际会议的机缘,能够从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的文化背景,来请大家共同讨论这样一些问题:如何以不同文化视角看待传统孝道?如何看待孝在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新的社会条件下如何弘扬传统孝道?首先有请肖波教授。

肖波:谢谢主持人。有句话说“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那么现在是什么时代?是发展的时代,是现代化。眼下,我们的现代化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孝道面临什么样的挑战,是人们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

第一,随着城镇化的狂飙突进,众多农民的生产劳作模式发生改变,其身份也由农民转为市民。农耕生产渐行渐远,传统经验的作用日益减小,老人手中的资源也越来越少了。子女们更多地在城镇打工挣钱,甚至孙子的照料也不再是祖辈的专属。利益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家庭内部权力的改变,其结果是老年人在家中的地位大为下降,只能在老家田地里孤独坚守。传统的家庭至上、父母为大的观念,在许多农村青年看来,早已失去了昨日的尊严。

第二,有数据表明,从2000年到2009年的10年间,我国减少村落90万个。乡村是国人千百年来的生活祖屋与精神寓所。它的消萎,使乡村成了我们“回不去的家乡”。

第三,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社会文化由“重农”转向“重商”。不少农民看到务农投入大、强度大而回报少,因此“厌农恶农”情绪加重,急于跟农村撇清界限,人们的“乡恋”情结减退,那些原来融于我们血脉之中的“乡土中国”也渐行渐远。

传统的孝道文化,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就像数学中的常数一样,人们的精神,也是应该有常道的。孝,这份源自人类血缘亲情的纯情挚爱,依然值得我们向往与传承。在城镇化建设中应转变城市本位思路,保留对“乡土”的足够敬畏,尊重传统,善待孝道,使乡村在与城市文明的互动中得到新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要求。

首先,尊重孝道有助于正确处理城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们在认识上存在一大误区,认为传统文化会阻碍城镇化,要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就必须摧毁“旧文化”。但事实上,城镇化和传统文化并不矛盾,将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的思维方式是不恰当的。文化是城镇化的灵魂和血脉。城镇化建设需要文化的滋养,需要人文关怀。没有文化的加入,城镇化就没有“核心竞争力”,也不可能有“多样性”。作为传统文化核心的孝道文化,乃“百善之首”,在城镇化进程中融入孝文化元素,加以现时代的诠释和转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城镇化所引起的人际疏离与紧张,引领城乡大众在家庭生活中父慈子孝,在社会交往中仁义诚信,在公干私谊中履责守义,使城乡生产和生活运行更为公平合理,更加和谐有序,由此铸造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族群品性。

其次,善待孝道有助于正确处理城镇和乡村的关系。几十年来我们一直重城轻乡。然而“乡土”之于中国,不是一个愚昧、落后、待消灭的社会“盲肠”,而是新希望、发展潜力之所在。城镇化发展的根本依托还是乡村。城市化程度较高的西欧国家,其乡村不光是一道美丽的景观,也是工业生产和社会进步的策源地。我们不能只想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如何以城市模式改造农村,急着让农民“洗脚上楼”,也要考虑为什么不能使农民成为更好的农民,农村成为更好的农村。因此,新型城镇化发展应该像李克强总理所主张的注重“化”、注重“人”,而非只是“城镇”,更不能顾“城”失“村”。城镇乡村的和谐发展,就是城市的自我救赎,乡村的发展正道。

重建乡土,必须诉诸于孝道文化。乡村是滋生培育孝道文化的根基,反过来孝道文化又维系着乡村。孝文化具有血浓于水的强大凝聚力,其本身蕴含着的对祖先的崇拜、对亲人的眷顾、对乡土的依恋等内涵。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孝文化聚拢人心、再聚乡魂,造福农民,变弃乡进城为“守乡建镇”,变农村为城镇,田野上定将充满希望。

再次,持守孝道有助于协调中青年农民和农村老人的关系。城镇化应是全民的城镇化,不能只考虑精壮农民,必须把农村老人也考虑进去。多达约1.1亿农村留守老人,是我们当下必须考虑的社会群体。老有所养,不仅仅是中华传统文明的要义,更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和人文之本。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窘境,让其共享发展成果,必须坚守和弘扬孝道。

无法设想,我们国家的人全部居住在城市。当下,我国大中城市吸纳就业人口的空间已有限,客观上要求农民实现职业和观念的再转变:农民工于城市,立足不易,扎根更难。因此,与其都背井离乡,骨肉分离,不如有一部分可以考虑重归乡村,安老怀少,就地就近发展。事实上,随着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同构,未来乡村生活或将呈现一种现代生活式样:那是一种比城市的生活方式更加田园、更加亲密和谐、更加人性化的生活,是一种既古风又新潮的“善生活”。

主持人:好。现在我们围绕肖教授的问题再讨论一下,城市和农村的孝道有什么不同特点?

王蓉蓉:城镇化的转变是一个社会结构的转变,那么从某种意义来说,也就是我们过去的孝文化产生的土壤在变化。过去的家庭是维系在土地、农耕的基础上的,所以父母与孩子之间都为了共同的一个目的——“耕田”在生活。但是城镇化让这个结构变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维系没有一个客观的载体了。我想问肖波教授,这个孝文化是不是也要有一定的变化呢?

肖波:城市里孝道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对老年人进行精神慰藉、精神赡养的问题。对城市的老人来说,自食其力,老有所依,一般问题不大,是可以过下去的。他们可能更多地希望儿女们“常回家看看”,给予精神上的抚慰。而对于现在中国农村的老人来说是两大问题都存在:一是要有人养,二是要有人敬。现在的中国一部分农村对一部分老人开始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家庭出一点,政府配套一点。一个月有60块钱,也可以帮个忙,但是不足以解决农村老人的生计问题。这是第一。第二呢,现在农村老人还没有脱离子女独自度老的这样的一个思想观念,他们心里想的就是无论怎样都要跟着儿女一起过。有养老院他也不去,何况很多地方也没有建。所以对农村的子女来说呢,养老和敬老是一个双重的任务。

(续)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

 

  相关文章
2014-12-27 08:17
2015-07-11 06:17
2014-07-28 05:58
2013-07-28 08:11
2013-07-20 07:28
2014-06-03 07:41
2016-01-10 12:11
2012-06-28 07:23
 

 

雪漠推荐

 

粤ICP备19153203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6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