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智慧破解现代人欲望困境
——惠州读书会第二十三期读书活动
2025年4月20日,惠州读书会第二十三期读书活动在惠州新华广场四楼新华书店成功举办。本期以“越执着,越失去——《道德经》对当代人欲望困境的破解之道”为主题,品读《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三辑(雪漠
著)为现场读者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
活动现场座无虚席,特别令人欣喜的是吸引了三位学生读者参与,其中包括两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这一现象充分展现了传统文化经典的永恒魅力,也说明《道德经》的智慧正被越来越多不同年龄层的读者所认识和珍视。

本次阅读《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雪漠 著)第四十四章节之一:【原文】“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甚爱必大费”,最爱的东西是最大的麻烦,也是最让人费心的,因为你过分地喜欢一些东西时,必然会为之花费大量的财富和精力。
“多藏必厚亡”,若是收藏积累一种东西过了度,最后就很可能会失去它。
“故知足不辱”,知足就不会受到侮辱。
“知止不殆”懂得什么时候该停止,就不会有危险。
“可以长久”,“长久”的意思有两种:第一,生命得以保留;第二,关系得以保留。
讨论分享主题一
为什么我们越努力追求,越感到失去自我?老子2500年前的答案如何点亮今天的我们?
新书友分享:
我曾在多年前读到一句话——“人与物累”。人真正所需之物寥寥无几,却常被诸多不必要的事物束缚。二十多年前我便有能力购车,却始终选择公交出行,反而感到轻松惬意。这样的生活让我真切体会到自在与自由的真谛。
我很早便领悟到,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层面,人的需求都不必过多。只需专注追寻人生最重要的事物,其他琐事大可不必过分在意。“人与物累”这句话堪称精妙,简单自在的生活确实能令人心生愉悦。
这些年我愈发感悟到,欲望宛如双刃剑。人生诸多痛苦常源于欲望超越能力边界,这是我的深切体会。我们需要认清自身能力的极限。当然,人不可全无欲望,否则难以进步;但若欲望过度,必将带来痛苦。
欲望既能激励自我,也可能摧毁自我。因此把握适度原则至关重要,自在生活方为人生真谛。

橙子老师分享:
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此二“累”读音相近,含义却相去甚远。正如前面老师所言,我们之所以迷失自我,往往是因为欲望超越了自身能力,导致精神与生活失衡。
犹记得多年前,我也曾沉溺于物质享受。常与友人购置衣物、大肆购物,囤积了大量物品。那时或因年龄使然,我将购物视为释放压力的方式。然而近年来,眼见友人依旧热衷购物,自己却兴致全无。这正应了"物以类聚"之说——我的内心已然改变。我开始思考:日常所穿不过数套,堆积如山的衣物究竟意义何在?
今日阅读书中提到“一定要懂得分寸,知晓适可而止”,以及“知足知止,方可常矣”更是着重阐明了这一观点。
这两句话实为今日讨论的核心,给出了明确答案:要认清真实需求与自我。这种认知,正是对内心最恰当的呼应。

读者黄老师分享:
为何我们越是努力追求,反倒越易迷失自我?这不禁让我想起孟子曾言:“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这句话揭示了一个关键道理:我们努力的追求,让我们失去自我 ,是因为我们所追求外界的东西,其实是得之有命的。
正如前两位老师所言,若执意超越自身能力去获取不可得之物,终将被外物所困。人生本就没有那么多理所当然的顺遂,但许多人仍被社会规训所束缚,认为必须拼命工作、积累财富、培养子女成才、完成种种“人生任务”……于是,我们疲于奔命,却难以真正静心享受生活。
究其根源,是我们未能真正承担起经营自己人生的责任,反而把选择权交给了外界。我们不去探寻内心真正的幸福,而是被社会和他人的期待所驱使,活成了别人眼中的模样。正因如此,我们被迫去做许多“应该”做的事,却忽视了自我本真的需求。
关于如何调整心态,《了凡四训》中提到的四种修行方式颇具启发:
1. 消业型。遇到不顺时,不抱怨不恼怒,而是思考:这或许是过往业力的显现。既然已经发生,说明业障正在消减,应当欣慰。
2. 随缘型。遇到好事时,不过度欣喜,而是明白这是过去善业的回报,并更加谨慎,如同花完积蓄后需继续积累。
3. 无所求型。做事时不过分执着结果,而是顺应自然之道。
4. 依法型。依照道的法则去生活,不违背规律。
这四种修行方式,帮助我们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起伏,减少对外物的执着,回归本心。
讨论分享主题二
向死而生——如何摆脱“内耗型焦虑”?

徐老师分享:
探讨如何摆脱内耗型焦虑,在我看来,这类焦虑往往源于面对问题时难以化解的执念。当现实与期望产生落差时,我们容易陷入不甘与纠结。
破解之道在于敞开心扉,拓展认知维度。通过多角度审视问题,往往能获得新的见解与解决方案。当视野开阔后,原先的执念自然得以消融,实现真正的释怀。
以教育为例,家长常因孩子未达预期而焦虑。但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发展节奏,与其强求统一标准,不如学会接纳差异。理解并尊重孩子的特性,既能促进其健康成长,又能缓解自身焦虑。
正如“用心浇灌,静待花开”所言,只要双方都尽力而为,终会迎来绽放的时刻。保持耐心,给予成长空间,这才是化解教育焦虑的良方。

读者张老师另一个角度分享:
内耗型焦虑正向低龄化发展,可能演变成抑郁症。这需要内外兼治:既要关注性格因素,也要改善外部环境。当前教育压力过大,需要因材施教,给孩子成长空间。改变需要政策引导和全社会共同努力。
不知不觉中,原定两小时的读书会已超时约30分钟,但现场读者仍沉浸在热烈的讨论中意犹未尽。最后,领读人马老师用一段总结为本次活动画上圆满句号:真正的强大不在于拼命索取,而在于懂得适时放下。当我们学会对过度的欲望说“不”,不再被“贪爱”与“囤积”所束缚,道的智慧自然会充盈我们的生命,引领我们走向更自在的人生境界。(马淑红)